持续推进军队后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强军梦、中国梦,鲜明地提出了军民深度融合的时代命题,并将之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创了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局面。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必然选择。
军民融合之于军队,根本目的是打赢战争。战场上的正面对抗,背后是整个国家战略资源的较量。只有把各项军事需求与国家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把军队建设更深更好地融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才能实现平时与战时、潜力与实力的顺畅转换,才能在未来战争中短时间内聚集强大的战争能量,确保能打仗、打胜仗。
军民融合之于国家,根本目的是促进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唯有通过调结构、抓改革、谋创新,才能破解风险、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保持稳定可持续发展,确保目标蓝图如期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深厚土壤,在经济供需两侧调整改革中最大限度地积极参与、发挥作用,促进资源要素在军地间双向流动,发展活力在深度融合中竞相迸发。
现代后勤就是军民融合后勤。习主席指出,要着力推进后勤军民融合,依托国家主渠道、借力地方政府、融合社会力量,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工程,把国家实力转化为强大的保障力。近几年,军队后勤努力践行军民融合战略,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军地双方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出台一系列法规政策、拿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在后勤装备研发、医疗服务、物流运输、物资采购、军队社会化保障等方面重点突破、稳步推进,带来了显著的政治军事经济综合效益。但还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军队后勤与经济发展融合层次还不够高,范围还不够宽,程度还不够深,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由大向强发展的新使命新要求还存在不相适应的矛盾。这些问题解决得不及时不到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步子就会踏步不前,军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会打折扣。这就迫切需要军队后勤紧跟发展,深化改革,构建新的军民深度融合模式,切实发挥好军队后勤的“压舱石”和“调节器”作用,进一步增强军队凝聚力保障力战斗力。要把军队后勤建设纳入军民融合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充分发挥军队后勤通用性、互补性强,军民融合资源丰富、潜力巨大等天然优势,找准目标定位、优化实现路径,注重改革创新带动问题解决,从主观思维、客观环境同步发力,从组织管理、政策制度、工作运行、科技应用方面系统推进,努力续写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辉煌“后勤篇”。
观念意识创新,精神融合
制度变迁,观念先行。实施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是打破军民自成体系、推进军地融为一体协调发展的创新举措,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创新观念。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不断增强战略大局意识、开放共享意识和绩效管理意识。
树立战略大局意识。既要跳出后勤建后勤,把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作为“指南针”和“方向盘”,自觉地站在富国与强军的高度,切实把军队后勤建设纳入军民融合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中做规划、谋建设、促发展,摆脱军队后勤自成体系的本位思维惯性;也要总揽全局强后勤,顶层规划、宏观布局、统筹推进、重点突出,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军事效益与经济效益、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共建与共享等相互关系,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融合建设,推动军队后勤建设军民“大融合”。
强化开放共享观念。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共享经济时代潮流,最大限度地促进技术、资金、人才、信息、资源等要素在军地间自由涌动,着力构建军队后勤与地方经济发展项目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共用的利益共同体,稳步建成一整套军民互动、内容互补、成果互用的军地保障体系,实现“所需”与“所能”无缝对接、“所盼”与“所有”充分耦合,推动军队后勤建设军民“真融合”。
引入绩效管理理念。军队后勤建设走军民融合路子,不应是一味地进行规模扩张和资源投入,而应积极引入绩效管理理念,在经费收支上严格预算管控,在立项审查上坚持效益为先,在项目建设中实施动态监控,实施“事先论证审查、事中检查纠正、事后评估改进”的全过程绩效管理模式,实现资源投入集约化、效益产出最大化,努力把每一个融合项目做成“精品工程”“名片工程”,推动军队后勤建设军民“深融合”。
政策制度创新,依法融合
全面从严治军,推动治军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方针。在军队后勤军民融合中知法、立法、守法,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推进。军队后勤军民融合,同社会接触广,与市场交往多,关系复杂,政策制度缺口大,必须用铁的纪律、严密的制度加以约束和规范。
清立并举,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一方面,本着“开门清理、广泛参与”的原则,把不适应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需要、不符合军民统筹要求、不利于公平竞争以及法规文件不衔接不配套的及时清理出来,按照程序规定予以废除,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优化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加快建立适应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领导机构的军民融合综合性母法,为军队后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基本法律遵循,同时还应本着“成熟一项、总结一项、推广一项”的原则,分批试点、有序推进重点领域分类立法工作。
优化融合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关注和参与国家军民融合相关立法工作,重点聚焦物联网、新能源、生物工程等新兴领域,提出后勤领域军民融合立法需求,协调有关部门搞好法规衔接配套,完善资金保障、利益补偿和优惠扶持政策,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军民通用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后勤创新发展需要的军民融合政策法规体系。严密论证将军队后勤军民融合发展专项经费纳入中央财政预算,明细项目标准,完善使用规定,尤其应针对示范工程和关键项目,分门别类实施税收优惠、价格补贴、成本降低、政府补助等扶持性政策和引导性政策,充分激发军队后勤军民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
权责利一致,加强政策规范约束。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责任共负”的原则,制定约束性法律法规及配套细则,明确融合过程中的产权保护、交易成本、技术标准、程序规范、主体责任等问题,特别要规范产权界定、使用、保护、转化等环节的具体行为,减少军地协同与衔接的契约成本、代理成本以及信息成本,促进军民融合健康发展。例如,已颁布实施的《军队保险法》及配套细则,对退役军人保险军地转移衔接问题做出明确规范,便于军地衔接操作,确保改革红利落实。
体制机制创新,有序融合
军队后勤建设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战略,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多个环节,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超前性、专业性,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领导统筹、常态运行、示范引领等机制,才能确保落地生根、生机盎然。
建立统一权威的领导统筹机制。破除军地两大体系垄断壁垒,推动军队后勤与市场经济有机融合,必须依靠统一权威的领导机构进行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统筹整合军地后勤各层次、各领域、各部门军民融合组织领导和议事协调机构,设立军民一体、高度权威的统一领导统筹机构,负责制定颁发法规制度、建设规划、标准体系、资质门槛等规范文件,汇总对接后勤建设需求、资源利用和成果转化等信息,协调解决跨领域、跨行业、跨区域军民融合重大问题,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参与”领导统筹模式,切实使军民融合“统起来”。
建立顺畅有序的常态运行机制。本着“顶层归口、分类对口、统分结合”的基本思路,建立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情况互通、定期会晤、合署办公、项目联审、统筹协调等工作机制;按照“研究提出、分析论证、归口上报、综合平衡、分类对接、落实反馈”的程序,严密论证需求生成,分层分级、汇总对接军地需求,逐步形成需求牵引规划、规划主导建设的需求牵引机制,切实使军民融合“转起来”。
建立效应显著的示范引领机制。在探索总结的基础上,选取备战打仗急需和战略性项目优先建设,明确建设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遴选标准,努力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示范引领新质项目培育,加快运输投送、军事设施、医疗卫生、军需能源、军人待遇、军事物流、生活保障、科技信息、应急动员等十大军民融合体系建设,不断形成“以点带面、广泛辐射、协调推进、跨越发展”的生动格局,切实使军民融合“跑起来”。
科技协同创新,持续融合
推进军队后勤建设军民融合发展,核心要务是推动军事后勤科技创新军民协同发展。不断加强后勤科技创新统筹,整合运用军民后勤科研力量和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和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技术研究,推进军民后勤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应用,着力提高军队后勤建设科技协同创新能力。
坚持引进来,动态瞄准前沿科技,加大创新科技在后勤装备科研、战场基础设施建设、战备物资储备、军队服务保障、后勤基础教育等军事后勤重点领域的转化运用力度,建立健全后勤装备科技同研共修、战场设施建设兼顾军地需求、基础技术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序列、依托社会技术资源服务保障、战备物资军地联储、后勤支援力量军民混编的军事后勤融合体系,不断形成“战场需求牵引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催生保障力战斗力”的良好互动格局。
坚持走出去,统筹利用后勤医疗、应急救援等优势技术资源,在满足保障打仗与官兵需求的基础上,适当将富余资源和先进科技纳入国家医疗、紧急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军事后勤服务国民经济范畴,最大化发挥使用价值,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有利于树立人民军队为人民的良好形象。
坚持连起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挖掘市场经济普通需求和军队建设特殊需求,汇总军地科技优势资源和国民经济可动员资源,依托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平台,定期发布政策制度信息、建设标准信息、军地需求对接信息、成果转化信息、军民融合典范项目信息等,为军队后勤建设军地协同提供中介管理、协调处理、技术参考等服务,逐步形成“战场无缝连接市场、保障紧密协同经济”的实时联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