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迈入新时代 国产替代引领新趋势
军民融合即实现国防工业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协同发展,是实现富国强军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推进军民融合可以实现寓军于民、以民促军和以军带民,从而使经济国防协调兼容发展。
中国军民融合历经萌芽阶段、起步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和优化发展阶段,已进入深度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成立,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军民融合发展综合性立法工作推进,法治建设步伐加快;战略规划引领不断强化,政策频出合力打造形成了涵盖顶层法规、实施办法以及承制目录“三位一体”的制度框架。在组织、政策、法治等保障下,军民融合改革已经步入了加速实施阶段,军民融合发展将取得实质性进展。
军转民和民参军是构成军民融合的两大产业模式,前者指军用技术民用化,后者指民营资本参与军工研发生产。推进军民融合有助于实现两大阵营融合互补:对军转民在于:1、利用先进军用技术支撑工业转型升级;2、助推传统军工企业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对民参军在于:1、有助于“小核心、大协作”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2、有利于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新兴领域的技术优势;3、有望对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改革形成倒逼的力量。
军民融合基金陆续成立,为优质项目孵化提供资本支持。随着推进军民融合政策的不断出台,军工集团和地方政府担任基金领投方,联合社会资本陆续成立了多个军民融合基金,用于孵化一级市场优质资产。201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提出将设立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鼓励支持地方政府、符合条件的机构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设立相关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军民融合潜力巨大。《国防科工局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2018 年工作要点》、《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实施方案落地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具体措施和方案,促进军民融合加速实施,从而实现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军民融合涉及的领域较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主线就是国产化替代。在军转民领域,政策红利将持续释放,以商业航天、通用航空为代表的高技术重点领域或将率先取得突破;在民参军领域,民参军军工市场份额将持续提升,国产化刚需行业充分受益,符合“行业空间大、国产化率低、国产化刚需强劲”三大标准的相关行业最为受益,重点关注军用半导体、军用碳纤维、军用ATE 等细分领域的优质公司。
1、商业航天:技术与政策双轮驱动,三大应用打造万亿空间
商业航天包括商业卫星、空间运输、商业载人航天等,其中商业卫星是主要组成部分。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统计,2015 年,全球航天产业营业收入达3353 亿美元,其中全球卫星产业收入达2083 亿美元,市场空间巨大。我国卫星及应用产业总体规模已超千亿元,主要市场集中在卫星导航领域,卫星通信、卫星遥感领域与国外差距巨大。
“十三五”是中国航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政府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意见,支持基于自主卫星的通信、导航和遥感三大领域的应用和推广;两大航天集团高举商业航天旗帜,百余家民营创新企业积极投身商业航天相关产业链。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开放和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动,中国商业航天有望获得蓬勃发展,开启万亿市场空间,产业链上游卫星制造与火箭制造将率先受益。
2、通用航空:低空开放稳步推进
近年来我国通用航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5 年底,通用机场超过300 个,通用航空企业281 家,在册通用航空器1874 架,2015 年飞行量达73.2 万小时。根据2016 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通用航空业经济规模超过1 万亿元,到2020 年初步形成安全、有序、协调的发展格局。
通用航空产业链按照发展顺序可依次分为机场建设、空管设备、飞行器制造、运营服务、维修保障5 大产业板块。从行业发展阶段来看,我国通用航空业仍处发展初期,产业规模较小,遇到诸多困难,如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落地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飞行器国产化制造能力不足、通航运营服务薄弱等,我们预计,通用航空产业仍将稳步推进。
1、军工半导体:信息化装备神经中枢,国产替代迫在眉睫
军工半导体是信息化装备的神经中枢。由于武器装备型号众多,对军用半导体的需求不尽相同,且每型武器装备数量相对有限、生产周期长,军用半导体产业呈现小批量多批次、更新换代慢两个显著特征。目前,国内军用半导体产业不具备技术和规模优势,军用半导体国产化率较低。武器装备采用非自主可控的芯片将给国家安全带来重大影响,军用半导体芯片全面国产化是紧迫的刚性需求。此外,我国政府已高度重巨大的集成电路贸易逆差及其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民用芯片国产化替代需求也非常强烈。
2、军用碳纤维:高端产能稀缺,全产业链龙头最受益
碳纤维是发展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物资,属于技术密集型的关键材料。从产品供给来源看,日本、美国为首的部分企业牢牢地控制着我国的碳纤维市场供给,国内占比不足20%。目前,我国碳纤维材料产能不足、种类少、质量不高,大量依赖国外进口。加快培育和发展碳纤维产业,对于引领材料工业升级换代,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产替代需求非常强烈。
3、军用ATE:装备保障市场方兴未艾,先行者有望受益
自动测试装备(ATE)是高技术装备维护保障的必需装备,我国市场尚处起步阶段,技术驱动推动产业发展。与美欧相比,我军装备维护保障的信息化水平较低,ATE 等信息化维护检测设备尚未大规模应用。信息化趋势下武器装备结构复杂,保障维护日益困难,对于电子测量和仪器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军机、导弹等高科技武器而言,传统的简单仪器、人工或半自动故障检测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此类武器装备测试维护的需求,ATE因其高效率、高精度的故障诊断能力已成为高技术装备维护保障的必需装备,有望在十三五期间大量列装部队,市场先行者有望受益。
军民融合不断加深推进下,相关民品市场空间广阔的军工高技术企业将享受军转民政策红利,以商业航天和通用航空为代表的高技术重点领域将率先突破。民参军企业参与军工配套的门槛有望大幅降低,符合“行业空间大、国产化率低、国产化刚需强劲”三大标准的如军用半导体、军用碳纤维、军用ATE 等细分领域的优质公司将率先受益。
免责声明:文章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或协商版权问题!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