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政策公告  > 行业动态

分类推动我国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发展

来源: 作者:成卓 时间:2018-04-17 返回

3月2日,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及第一批创新示范区建设名单。这标志着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主要模式

 

 

根据军民融合的切入点,目前示范区建设分为5种模式。

 

“共建共享基础设施+设施周边产业集聚”模式

 

该模式示范区一般地处我国对外军事斗争前沿,并具有较强的经济发展潜力。示范区在保障国防建设需要的前提下,开展基础设施的军地共建共享,并依托两用基础设施促进相关产业集中集聚。属于该模式的示范区有宁德、舟山等。

 

以宁德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例。福建省宁德市位于我国东海防空识别区的最前沿,有着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同时,宁德也是海西东北翼的海湾新城。示范区以军地港口交通基础设施利益共享为突破口,着力实施《三都澳军民融合国际化深水大港发展规划》,规划建设军民融合码头泊位、完善平战结合公路网,使得三都澳港口不但具有军港功能,而且还能够促进临港工业、旅游休闲产业集聚集中,努力实现军事效益和港口经济融合发展。

 

“军工主机系统集成+配套民营企业”模式

 

该模式示范区一般地处我国历史上“三线建设”等地区,拥有整机和核心分系统军工单位、数量众多并具有资质的“民参军”科研生产单位。示范区通过军工企业与“民参军”企业相互渗透合作,形成了具有雄厚实力的军民结合产业。属于该模式的示范区有成德绵(四川省成都、德阳和绵阳市)、西安、重庆、兰州、洛阳、武汉等。

 

以四川成德绵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例。成德绵拥有11大军工集团布局的科研生产单位,以及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中央直属国防科研单位。成德绵还拥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持证单位约200家,约占全国的20%。示范区推进军民产业融合,2016年军民融合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信息安全产业规模与北京、上海、深圳同处国内第一方阵。

 

“军民颠覆性技术创新”模式

 

该模式示范区一般地处我国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创新机构密集地区。示范区依托较强的原始性技术研发能力,打造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创新高地。属于该模式的示范区有北京中关村、深圳等。

 

以北京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例。北京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约70%,具有“高精尖”经济结构。示范区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方式引领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智能制造、生物科技等新兴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涌现出多种具有颠覆性的军民两用创新产品。如,示范区的3D打印产品已运用到飞机、运载火箭及卫星等领域,促进了军用飞机复杂高端异形件等产品形成产业化能力。

 

 

“军工科技园区+孵化转化”模式

 

该模式示范区一般地处我国市场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区域产业基础较好,几乎没有大型军工企业,具有资质的“民参军”企业也较少。示范区依托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产业基础,促进军工技术的产业化转化。属于该模式的示范区有宁波、杭州、绍兴等。

 

以浙江宁波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例。宁波是我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在新材料、高端装备、汽车配件等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有良好的基础。示范区着力推动军工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如,吸引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设立中物院宁波军转民科技园(简称“中物科技园”),已经推进中物科技园将21项尖端技术由军用转为民品。

 

 

“驻军重镇保障社会化”模式

 

该模式示范区一般地处我国驻军密集地区,具有较大的部队后勤保障需求。示范区依托自身经济产业基础,为当地驻军提供多领域多层次的后勤保障。属于该模式的示范区有山东青岛市、辽宁大连市等。

 

以山东青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为例。青岛是中国三大海军基地之一。示范区着力打造靠前综合保障示范区、军民幸福特色海军城。在生活保障方面,示范区与军方联合建成2000亩绿色军供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这既实现了军港70%以上食品蔬菜本地直供,又使得周边农民年人均增收5000多元。装备维修保障方面,示范区与海军装备部、哈尔滨工程大学共同创建装备技术保障中心,已累计承接技术保障10万余人次。在教育住房医疗保障方面,示范区与军方联合建成了海军中学、海军公寓、联合救护站、民办公益性军民融合医院。

 

 
 

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军地工作协调机制不畅增大资源整合难度

 

“共建共享基础设施+设施周边产业集聚”、“军民颠覆性技术创新”、“驻军重镇保障社会化”等模式示范区仍需要与军队加强需求对接、重要工程贯彻国防要求等协调机制建设。“军工主机系统集成+配套民营企业”、“军民颠覆性技术创新”、“军工科技园区+孵化转化”等模式示范区仍需要与军工集团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对接机制。

 

 

公共服务建设不充分抑制潜在优势发挥

 

部分示范区建立了军民技术转移信息服务中心等信息平台。这些信息平台普遍缺乏军方相关资源,服务内容不完善。示范区普遍欠缺风险投资、金融担保、标准服务、涉密管理体系等高端公共服务。

 

 

有效产业链尚未形成导致示范区之间重复建设

 

部分示范区产业发展仍注重吸引入驻投资项目数量,而没有打造相互关联的军民融合型产业链条,从而没有形成有独特竞争力的主导产业。这种数量扩张式发展导致产业集群内部企业技术、产品、项目之间缺乏有机关联,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配套格局,导致不同示范区之间产业链条同质化严重。

 

 

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制约示范区活力释放

 

示范区活力的释放取决于区内企业的健康发展。但目前国有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内部资本、技术、设备等产权归属不明晰,资源尚未充分盘活。这从微观基础上制约示范区活力释放。

 

 

对策建议

 
 

构建上下贯通的军地工作沟通协调机制

 

对于“共建共享基础设施+设施周边产业集聚”、“军民颠覆性技术创新”、“驻军重镇保障社会化”等示范区,应推动军方提出示范区建设中有关军事科研生产、武器装备维修保障、军队后勤保障等需求,并且要求示范区在制定规划和其他工作中充分考虑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对于“军工主机系统集成+配套民营企业”、“军民颠覆性技术创新”、“军工科技园区+孵化转化”等示范区,应推动示范区与军工集团总部之间完善国防科技工业布局规划、军民配套开放协作等协调制度。

 

以集聚高端创新要素为内涵构建服务支撑平台

 

推动“军工主机系统集成+配套民营企业”、“军民颠覆性技术创新”示范区建立研发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引导区内国家技术中心、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研发设备开放共享。推动“军工科技园区+孵化转化”示范区建立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等机构。建立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专业的军民融合银行等机构。

 

以打造特色鲜明产业体系为目标构建优化产业链条

 

“共建共享基础设施+设施周边产业集聚”示范区应着力培育大型装备制造产业链,并推动向大型工程承包集成环节延伸。“军工主机系统集成+配套民营企业”示范区应推动开放军工非涉密技术和产业链,提高民营企业配套层次。“军民颠覆性技术创新”示范区应推动科技企业、科研院所与军工集团依托创新链整合产业链发展。“军工科技园区+孵化转化”示范区应转移转化已经脱密处理的军用技术,不断做大产业链条。“驻军重镇保障社会化”示范区应着力建立民用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以国有军工企事业单位改革为动力夯实微观基础

 

支持引导应用研究类和工程开发类军工科研院所通过上市方式转制为企业。支持企业内部经营团队及核心骨干、科技人员持股。在员工岗位晋升通道、薪酬福利设计、职称评定标准等方面弱化军品与民品岗位的差别。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否则视为侵权。
主办单位: 中关村融鼎军民融合智能装备协会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116号嘉豪国际中心D座2层 邮编: 100097
电话总机:010-58930618    传真:58930618    E-mail:znzx2017@163.com    www.zgcrd.org.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 6060 335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