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让科技创新形成合力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军民融合都是一个关系着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而在我国,经过多年努力,已基本形成门类齐全、配套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具备了相当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研开发和研制生产能力,甚至在有些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
同时,军民融合也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军民融合将持续发挥在刺激经济增长、促进产业转型、增加就业岗位和引导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释放内生动能。
军民融合互补催生发展新动能
最近几年,军民融合逐渐提速,部分发展红利开始释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
国产微处理器飞腾CPU技术不断完善,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计算机、各类移动终端和工业装备控制系统;自主可控操作系统“麒麟操作系统”,在党政办公系统,以及金融、石化、航空等重点领域已有一些应用;北斗民用短消息服务系统建成后,可用于生命救援、抗震救灾、远洋渔业等应急通信领域。
在天津开发区调研时记者了解到,深之蓝海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可谓“民参军”典范。公司总经理魏建仓说,深之蓝作为国内首家专业从事水下机器人研发的民营企业,掌握了水下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我们研发的水下小型运动平台,比如水下滑翔机、缆控水下机器人等,在海底测绘、海洋观测、环境勘探等军工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潜能。”
“有的时候,军品相比民品,在品质、技术上具有优势。”从事模拟严苛环境下试验与检测服务的天津航天瑞莱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杰认为。同样位于天津开发区的航天瑞莱公司是军品民用的典范,它隶属于中国航天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七〇二研究所。
邱杰说,在国家大力倡导军民融合的背景下,航天级别的检测服务如今应用到了民用领域。航天瑞莱将曾用于长五、长七火箭的全箭模态试验测试技术应用于通信、高铁、地铁等民品领域,模拟高温、高湿、严寒等极端恶劣条件,测试关键零部件可靠性,使产品缺陷提前暴露。由于技术可靠性强,公司几年间营收增长近20倍。
目前,一批技术实力过硬的民企积极投身“民参军”。与此同时,军民资源共享也取得突破。3000多项国防科技工业的重大试验设备和设施向社会公布,同时开放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国防特色学科实验室。
军队和政府部门都开通了军民融合信息共享的网络和平台,军地联合举办了多次军民融合的高技术成果展,工信部和国防科工局已连续两次举办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军民技术、产品双向互动和对接的渠道初步建立起来了。
打通发展快车道需跨过三道坎
当前,军民融合仍处于发展早期,完全实现催化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军民结合研究所所长李宏伟、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等专家表示,打通军民融合“任督二脉”需跨过多道坎。
首当其冲,军民融合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仍待完善。在政策法规层面,立法层级上缺乏具有较强法律约束力的更高位阶的综合性法律。立法范围上空白点较多,特别是太空、海洋等新兴领域,在多个方面贯彻军民融合思想的相关法律制度较少。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参与主体对军民融合存在认识偏差。在实际操作中,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对怎么融、谁主导、融什么等的认识不一致。有的地方在谈及军民融合时,更多考虑的是发展地方经济。由于一些站位是从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角度考量,未站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全局去谋划,导致行动上有时难以形成合力。
而且,军工、地方“一头冷一头热”对比明显。有的军工企事业单位,对拓展民品的积极性不高。相比而言,地方政府依托军工企业抢抓军民融合发展机遇的热情普遍很高,民间投资机构、民企等社会力量参与的热情也非常高。这种“一头冷一头热”现象,致使实践中政府、民企与军工企业联系不紧密。
打破瓶颈开启融合发展新时代
未来的军民融合之路究竟该怎么走?专家指出,可重点围绕实际需求,开展重大项目联合攻关,发力原创创新。
无论是军品还是民品中,都有一些重大科研成果,可以通过互相转化,起到强国强军的作用。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副司长王勇指出,关键技术买不来,只能走自主研发的道路。他建议,瞄准当前智能科技研究碎片化、技术层次浅的问题,通过军民融合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原创型的技术创新,真正把核心关键技术的主导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重视人工智能在军民融合中的作用。李宏伟说,军民要共同探讨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由需求牵引设计,在技术原型期—产品开发期—示范应用期—成果转化期等不同阶段,全面军民融合。接下来,可重点探索智能科技在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形成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
还要建立专业开放的军民融合智库体系。军地多家智库可加强协同攻关,集中优势智力资源,打造权威的军民融合智力支撑平台,全面延伸融合抓手。围绕军民融合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推出一批军民融合重大课题。
此外,应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因区施策。各地方和园区要按照功能定位,科学合理确定本地军民融合发展方向和重点。具备相对优势的军工大市或经济大市,要多一些深耕细作和探索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对于尚未起步的地区,则要多一些定力谋划,既要吸收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更要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科学规划,不能片面追求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