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到底是什么?
-
军民融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5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鲜明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创强军新局面,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国家战略,顾名思义就是国家层面制定并实行的战略,是整个战略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战略。具有极高的概括性和指导性。比如,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长三角、珠三角等等,都是国家战略。
习近平主席提出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在2016年11月成立了中央军委军民融合局。另外,在2017年1月22日,还成立了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习近平主席亲自担任该委员会主任。
一揽子政策的接连出台,开启了军民融合发展的“黄金时代”,军民融合落地开花正当时。
到底什么才是军民融合呢?
通俗来讲,军民融合,就是将军方的工业、技术、人才和需求同民用的工作、技术、人才和需求相结合,优势互补,更合理地利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军民融合主要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军转民”,就是军事技术在民间的使用;二是“民参军”,即民营主体参与军工市场。
上世纪80年代,在国家经济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主要强调“军转民”,即融合的初级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臻成熟,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顺势而发,“军民一体化”作为军事变革中出现的新模式,是融合的高级阶段,军民融合从技术到资本开始了全面结合。
军民融合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民参军”,就是指要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充分发挥优势民营企业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有序进入装备建设领域,形成开放式发展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新格局。
军工技术应用到民用领域,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并助力产业能力提升,最终造福百姓生活。民用技术进入国防科技工业装备生产和武器维修领域,为军工发展添砖加瓦,补上短板。
所以,如今的军民融合并不是指“军民鱼水情”“一家亲”此类情感上的融合,而更多是指资本、技术和产业上的融合。
-
军民融合的重大意义
国家重视军民融合,因为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其实,军民融合在发达国家早已有范例。美国建立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就是一个典型。美国国会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军民融合为美国国防部每年节约300 亿美元,相当于其采办费总额的20%以上。此项举措,大大节约了国家的财政支出。
而在我国,国防大学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的军民融合度在30%左右。这标志着我国的军民融合正处于由发展初期向中期迈进的阶段,正处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推进的阶段。
通过军民深度融合,一方面,可以盘活存量资产,吸引各种渠道资源进入安全领域,促进创新,加快武器装备升级换代。
另一方面,解决了原有军工资产的效率问题。构建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军民深度融合的运行体系,就能由原来的“输血”转为“造血”,促进我国军工产业升级。
军工集团在漫长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产业资源,民营企业则具有机制灵活、勇于创新等优势,如果双方深度融合可以达到共赢目的。
军民融合是强军之策,是兴国之举,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的重大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确保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道路上,军民融合具有非凡的意义。
最后,用伟大领袖的诗句做结吧,“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