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政策公告  > 行业动态

军牵民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军地双方推进“民企参军”途径探索与实践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11-15 返回

作者:李渊

1.“民企参军”现状及主要问题

国内民营企业现有1000多万家,并涌现了像华为、联想集团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经济从“从无到有”转变为“从有到强”的过程,有力助推了国家工业基础水平的跃升。当前,国防建设寻求深入发展,广泛吸收优势民营企业“参军入伍”已成为可行且必然的选择。

但应注意到,国防军工领域由于涉密程度高、企业稳定性要求高等特点,具有着天然垄断性,特别是经过长期的计划经济积累,内部堡垒尤为坚固。想要打破固有的“圈子”,从外部引入“活水”,难度非常大。这其中涉及到政策的系统性、机制的灵活性、环境的公平性、渠道的开放性、监督的科学性等诸多问题。军代表作为“民企参军”这项工作最基层的制度落实者和工作推动者,无论是工作模式,还是思路方法都有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

1.1工作方法不能与时俱进,效果差

民企有技术、有资金,其“参军入伍”最缺的是什么?从调研看,集中体现在“三不知”:不知道需要哪些特定资质和获取途径,不知道军品研制生产的一般要求,不知道军方或上级总体的需求信息。因此,对民企开展工作,大量集中在准入辅导、政策宣贯、供需信息对接等基础性工作方面,这和传统军工企业有着本质区别。但实际工作中,军代表系统仍在沿用点对点的工作方式,这在“民企参军”日益常态化,规模化背景下,牵扯了军代表大量精力去开展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同时,这种先筛选后辅导的方式也剥夺了大多数民营企业接受军品宣贯的权利,并给部分军代表提供了寻租空间。据统计,相比于已获得装备承制单位资格的民企数量,没有获得资质但已经在给军品做配套的民企数量接近10倍。由于无法系统了解军工科研生产要求,无法获得相应的装备承制资质,这些“黑军工”只能长期定位在给传统军工企业“打零工、干散工”的角色,转正的过程艰难漫长。

1.2制度要求不能沟通到位,分歧大

经历过市场的大浪淘沙,民营企业普遍具备了较强的质量意识。但一提到“民企参军”的风险,仍然会把民企的“质量意识差”放在首要位置。这其中的分歧,很大部分要归结于民企“不懂规矩、不守规矩”。军品研制生产都有严格,且近乎苛刻的程序要求,而民营企业“参军”大多都是半路出家。一方面,由于缺少主管单位,独立运营的民企很难接触到军品方面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承担的军品任务大多为配套产品,且所占比例不高,其内心并不情愿接受军队的条条框框。从调研看,军代表介入民企后,产生的矛盾主要就集中在怎么管和管什么上。例如,按现行制度要求,军代表开展合同验收前,承制单位应制定质量保证措施,编制《产品质量保证大纲》《质量监督细则》等文件。民营企业承担的往往是底层配套任务,品种杂利润低,如果前期宣贯、指导不到位,要在短期内对每一种产品都制定出相应的质量保证大纲和监督细则,难度不言而喻,合同很可能就无法执行,双方产生矛盾误会不可避免。也正因此,现阶段很多民企宁可选择“打黑工”,也不想让军代表介入后受束缚。

1.3信息渠道不能有效打通,难对接

“民企参军”难,不是难在技术的攻关,能进入军品的还都是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不是难在资金的筹措,现在很多社会资本都愿意投资“民参军”企业。“民企参军”的难点仍集中反映在信息获取的渠道方面。得不到需求信息,技术再高、资质再全,民营企业也都无处施展。2015年1月4日,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正式上线运行,有效打通了以往军方需求信息的壁垒。目前,全军的预研信息,以及大量的科研和集中采购信息都已上线,极大方便了优势民企的查询了解。但不容忽视的是,大多数“民参军”企业都是“小而专”,其定位主要是给传统的军工企业提供技术补充或协作配套,并不具备直接承担军方研制任务能力。对这些企业而言,装备采购信息网的军方需求信息“高不可攀”,上级总体的需求信息却又无从获取,最后仍然只能是通过小道消息或找熟人等方式,“圈子文化”始终难以逾越。同时,出于配套协作的稳定性考虑,传统军工企业现存的“高门槛、低淘汰”的供方选用评价方式,犹如死水一潭,也极大影响了优胜劣汰机制的发挥,阻碍了优势民企的进入。

 

2.军地合作优势分析

“民企参军”,顾名思义,民是基础,军是跨升。要实现企业的顺利转型,地方的支持,军方的牵引都必不可少。在这一过程中,军方想通过引入优势民企提升装备采购效益,地方政府想通过鼓励更多“民企参军”来拉动地方经济并实现转型升级,军地双方的目标契合度高度一致。军牵民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成为最佳选择。

2.1军地合作,有助于提高影响力

从军方角度看,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小、人员流动性大,工作规范性差,不稳定因素多,优劣难辨。从企业角度看,军代室单位小人员少,能发挥多大作用,其也会持怀疑态度。特别是现阶段,军品准入刚刚全面放开,大多数民营企业不仅不知道军品准入渠道和监管程序要求,更不了解军代表的工作职能。民企和军代表双方的不了解、不信任,往往会导致“优势民企就在身边,但得不到有效引导;军代表就在身边,但无法发挥作用”。就像围城一样,城里的军代表天天见的都是传统军工和已有的成熟配套,难以接触到新面孔;在城外的优势民企找不到渠道就得不到“通关文碟”,进不了城,就没有机会去推介他的技术优势。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桥梁作用就显得非常突出。从注册之日起,政府即与民营企业建立了长期联系,相互知根知底,关系紧密。军代室通过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不仅能提高在驻地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让更多的“良马”寻伯乐而来,更能通过政府的针对性推荐,去主动联系到更多、更适合军品领域的优势民企,少走弯路。

2.2军地合作,有助于扩大受众面

以往,军代室和承制单位建立的是点对点的工作关系,较好适应了传统的大国企大军工模式。但军品准入放开后,工作对象和内容都已发生巨大变化:随着大量民企的涌入,军代室负责的企业数量成倍增加,要开展大量准入辅导、政策宣贯、供需信息等这些对传统军工无关紧要,民营企业却迫切需要的基础性工作。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用点对点的工作方式,军代表的现有人数必然难以承受之重。现在很多军代室在推动“民企参军”工作上并不主动,只是迫于配套关系而顺其自然地接收发展,很大原因就是受制于人力和精力限制。因此,要实现“民企参军”的快速推进,就必须打破军代表以往点对点的工作模式。转而通过地方政府的平台作用,实现从军代室这一个点到驻地民企这一个面的辐射。在军地合作的基础上,由军代室牵头策划、政府组织实施,通过“民企论坛”“大讲堂”“新技术展示”等形式,集中开展政策宣贯和信息对接等活动,确保让所有希望涉军民企都能了解相关政策、明白准入渠道、掌握军品要求。

2.3军地合作,有助于加大推进力度

传统军工企业的背后都有一个“婆家”,或是十一大兵工集团,或是地方军工集团,这对企业参与军品研制生产及获取配套政策支持等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民企参军”,民的性质决定了民企归地方管理,企业注册地政府就是其发展的基础和依靠,就是他们的“婆家”。对民企而言,相关政府部门是始终绕不过的门槛,地方政府如果能在“民企参军”方面实现归口管理,开展“一站式服务”,让优势民企能便捷地融入其中,“参军”数量和效率必然成倍提高。同时,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决定着民企的信心指数,在市场经济下,只要地方政府把相应的扶持政策给足、给够,其对“民企参军”的推动效果必然是立竿见影。以西安高新区为例,现有产值突破万亿,每年用于奖励企业的扶持资金超10亿。只要这些经费的一部分用于鼓励“民企参军”,让企业看得见、够得着,其积极性必然会被调动起来,快速推动优势民营企业涌入军品领域。

2.4军地合作,有助于降低采购风险

市场机制下,企业的注册、注销变得异常容易。据统计,国内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七到八年,68%的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不超过五年。但与之对应的,军队一个大的型号项目研制周期往往就要五六年。“民企参军”正像一把双刃剑,考验着军队的把控力和民企的担当。可以想到: 大多数民企都是冲着军品的高利润来的,在未入大门前,对军品严格的程序和质量要求知之甚少;承担任务后,当实际与预想有差距,发现军品“这碗饭”不好端后,很可能会以破产的形式溜之大吉。特别是准入放开初期,大量民企集中涌入,必然存在良莠不齐问题。对此,必须要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顺应“民企参军”这一大势,更要起到军代表的监督和把关作用, 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对濒临破产的企业要实施提前预警,尽早采取零部件预留、提前转产等措施。这一过程中,政府作用依然重要。首先,从政府渠道获得的企业贷款、缴税、社保、流动资金等数据更为真实可靠,更有利于军方做出科学评估。其次,一旦企业面临破产风险,政府介入后,更容易获得破产保全等政策支持,将损失降到最低。可以看出,与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民企参军”,更有利于后期的风险控制,是军方推动“民企参军”必不可少的得力伙伴。

 

3.军地合作实践

西安是我国国防工业重镇,拥有各类科研院所近百所,专业技术人员90余万人,国家级重点学科65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或行业测试中心29个,产业基础雄厚。西安高新区汇聚了西安地区60%以上的高科技企业,民营企业一万余家,已“参军”企业两百余家,主要涉及光学、电子、雷达等。为推动区内“民企参军”工作,2014年5月,高新区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高新区军民融合发展局,负责区内军民融合的统筹协调和附属产业园建设。原总装备部西安军代局以此为契机,指示驻212所军代室为试点单位,先期开展军民融合研究与实践工作。

6月,驻212所军代室与高新军民融合发展局取得联系,并在军民融合发展局设立办公点,正式建立了军地联合工作机制,由高新军民融合局对接地方渠道,提供政策支持;由212军代室对接军方渠道,提供工作咨询。工作实施中,两家联合到原总装备部机关、军事科学院、国家工信部、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等单位调研走访,固化形成了“军牵民推、系统服务;适度超前、示范引领”的工作思路;向企业发布了《驻212所军代室、高新区军民融合发展局关于进一步促进西安高新区企业“民参军”的措施意见》,公布了五方面的具体帮扶举措;对区内现有涉军的236家企业进行了梳理,实地调研40余家重点企业;邀请装备学院等院校专家进行了多期的集中授课,近千人次参与了装备采购程序、军品审价等方面的宣贯;组织了十余次区内优势民企与总体研究所的技术对接活动,局机关向区内重点研制单位发布了《西北地区优势民企目录》;2015年,西安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2016年,高新区决定在省市奖励基础上,每年再拿出千万基金用于奖励民企参与军品竞争性采购;2017年,每月一期的《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情况反映》正式编印。四年来,在军地双方的共同推进下,西安高新区“民企参军”势头愈发强劲,获得装备承制单位资格的企业由不足10家扩展到46家,涉军产值也是成倍增长,天和防务、晨曦航空、爱帮电磁等一批优势民企脱颖而出,成为传统军工企业在细分领域的有力竞争者。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否则视为侵权。
主办单位: 中关村融鼎军民融合智能装备协会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116号嘉豪国际中心D座2层 邮编: 100097
电话总机:010-58930618    传真:58930618    E-mail:znzx2017@163.com    www.zgcrd.org.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 6060 335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