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政策公告  > 行业动态

推动航空装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路径选择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2-26 返回
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同志强调“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也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一重要论述为航空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航空装备军民融合还存在思想观念跟不上、统筹体制缺乏、政策法规滞后等问题。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深度融合,必须更新认识观念,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开创航空装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
 
1

创新航空装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思维理念

 

理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必须拓展战略视野,更新思想观念,实现航空装备领域军民融合“创新、开放、联动、包容”发展。

 

一是树立“大国防”观。国防事业是全民事业,军事斗争准备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随着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融合面越来越广,军用、民用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西方发达国家军事装备采用的高新技术中,纯军用技术的比例已不到15%,大批民用技术成果、大量社会优质资源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所用,已成为加快装备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航空装备领域必须拓宽战略思维,紧紧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需求,重新对航空装备领域进行谋篇布局,强化航空报国、科技兴装的责任意识,形成强国必须强国防、强军必须强航空的共识,把振兴航空科技作为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共同构建军民融合的“大国防”观。

 

二是树立“大航空”观。航空工业是关系国防安全和经济命脉的国家战略性产业,也是国家技术经济实力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从世界发展趋势看,主要航空强国已进人“大航空”时代,突出特点是飞机巨型化、研发技术军民一体化、基础设施军民通用化、产品配套国际化。美国实施“大航空”战略,在设计理念、发展速度、技术水平、研发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和系统优化,完成了结构重组和转型发展,实现了航空工业的军民一体化发展。我国航空工业还处于军机不强、发动机落后、民机几乎空白的困局,与航空强国的要求差距甚远。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严峻形势,必须更新发展理念、大胆改革创新,学习借鉴船舶、航天、电子等军工行业的发展经验,尽快跳出观念束缚、行业局限、技术壁垒和利益羁绊,全力构建军用和商用合一、国企和民企共建的军民融合“大航空”体系。

 

三是树立“大效益”观。军民融合是通过市场优化配置资源发展科技和经济、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共强双赢的过程,也是打破军民二元主体界限、整合多方利益关系的过程。军地双方都应深化认识、更新观念,按照对立统一原则,统筹协调国防、经济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军事效益的主导作用、社会效益的基础作用和经济效益的驱动作用,走出一条航空装备领域投人较少、效益较高的军民融合发展路子。以科技强军为首责,加快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制,着力解决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圆满完成航空装备建设发展任务,实现由“交付装备”向“交付战斗力”转变,为国家安全和军队转型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注重发挥航空技术的“溢出效应”,加快航空技术的军转民,聚集各种创新资源要素,做大做强民机产业,充分发挥航空产业对国家经济建设的巨大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军民融合效益最大化。

2
 

合理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经验做法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我国面对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必须以宽阔的眼光、开放的胸襟、改革的魄力,主动学习新理念、借鉴新经验,研究新情况、实现新发展。

 

从各国情况看,美国、欧盟、俄罗斯、以色列、日本等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特别是美国大力推行军民一体化发展模式,支持鼓励民口民营企业进人国防科技领域,几十年来,通过调整、改革、重组等三个阶段,构建了基于主系统制造商、分系统承包商和零部件生产商三个层次的国防工业产业体系,其中以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诺斯罗普—格鲁曼、雷神、通用动力等五大军工企业巨头为代表的主承包商,主要致力于产品研发、销售和售后服务,而把大部件和大部分的零部件制造生产外包。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发F-22项目,整条产业链上的国内供应商多达1100多家,分布在美国的40多个州;波音公司实施零部件转包生产计划,外包量已达70%以上,实现了多快好省的发展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融合程度最深、综合实力最强、整体效益最好的发展模式。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美国军民一体化发展模式,把军民融合发展的参照系选定为紧盯对手、瞄准强敌上,把发展目标定位在追赶一流、超越一流上,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要结合国情军情,通过创新思想理论、探索特点规律、转变发展模式,创建以体制、机制、政策为延展,以国家、产业、企业为纵深,以初融、中融、深融为路径的三维坐标系,科学绘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蓝图,制定立体发展的规划和路线,开辟一条既遵循世界发展普遍规律又体现中国特色、既瞄准强国又志在超越、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装备军民融合发展之路,真正形成军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融互促、有机发展”的深度融合格局。

 

3
 

激发和释放航空装备军民融合发展内生动力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积极创造外部条件的同时,关键是抓住“牛鼻子”,激发和释放企业的内生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打破军民融合的坚冰,取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事航空装备研制生产的企业,无论是国有军工企业还是民口民营企业,都是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主体,是确保军民融合战略落地生根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不能统筹协调、双轮驱动,任何一方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好,军民融合发展就会有名无实,成为一句空话。

 

目前,军民融合作为国家战略,高层推动持续有力,相关法规政策、组织机构、运行机制陆续建立,呈现出由上而下、外力强势推进的良好态势。但如何充分发挥外因的效能,最大限度调动航空装备研制生产企业内在主动性能动性,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从宏观到中观,从体制机制到政策制度,都应紧紧围绕激发企业活力、调动企业积极性、增强企业主动性,想办法、找对策、清障碍、求突破,积极创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环境条件,为“民参军”开门、为“军转民”开道,打通军工企业与优势民企合作共融的“最后一公里”断头路,使军企和民企真正成为军民融合的主体。要让企业放下包袱、大胆作为,尽快清除军工企业“不敢融、不能融”和民营企业“融不深、融不实”的障碍,确保融得顺畅、合出高效,逐步建立“合作共赢、融合发展”,的模式机制,真正实现军民融合“1+1>2"。

 

4
 

改革创新航空装备军民融合发展模式

 

事物的发展演变由主要矛盾决定,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与其它军工领域相比,航空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民企热、国企冷”的现象比较突出,矛盾问题错综复杂,既有体制性障碍、也有结构性矛盾、还有政策性问题,但反映在末端落实上,主要矛盾就是军工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与军民融合发展不相适应。这几年,由于航空工业“条块分割、层级偏多”的管理模式和“自成体系、一家独大”的经营模式不但没有被打破,反而日趋强化,民企参军一直处于融不进、融不深的困局,改革国有军工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已成为推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当务之急。

 

从实际情况看,破除体制性障碍、化解结构性矛盾是一项调“棋盘”的系统工程,难度大、时间久、阻力多,难以短期奏效。相对来说,改革经营模式、管理模式是动“棋子”的举措,企业有一定的自主权,牵涉面小、阻力少,可以较快见效,当动“棋子”达到一定程度时,还能起到引发调“棋盘”、改“棋规”的作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破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主要矛盾,关键在深化国企改革。应抓住全球航空产业链重组的机遇,以强化国有军工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建设、开放主机厂所供应链为切人点,改革企业经营模式,扩大“民参军”的数量和规模,建立战略供应商合作关系,调整重组产业布局,构建“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产业链体系,并以此牵动军工集团改革,按照聚焦主业、精简优化的要求,改革管理模式,减少管理层级,优化板块划分,给企业松绑放权。总之,通过其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改革倒逼组织管理、工作运行和政策制度体系改革,从而达到强化宏观统筹、优化中观管理、壮大微观发展的效果。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否则视为侵权。
主办单位: 中关村融鼎军民融合智能装备协会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116号嘉豪国际中心D座2层 邮编: 100097
电话总机:010-58930618    传真:58930618    E-mail:znzx2017@163.com    www.zgcrd.org.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 6060 335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