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政策公告  > 政策研究

军民深度融合促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10-26 返回

 

中国航空工业在国家改革发展的大潮中走出了一条军民融合的军民机研制之路,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在军民融合推进过程中,还存在思想观念跟不上、顶层统筹和统管体制缺乏、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滞后、有共识难落实等突出问题。目前国家倡导加强产业领域统筹,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深化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封闭,立足国民经济基础,突出核心能力,放开一般能力,推进社会化大协作,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导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本文以航空工业在军民融合方面的推进实践为蓝本,围绕如何推动军民深度融合这个大课题,不刻意寻求全部答案,而是试图从产业链重构的视角探索军民深度融合的方法和路径。

 

军民融合的主要思路

 

在全球化时代,未来战争发展的趋势将由各种武器之间的对抗,转化为网络化分布式的体系与体系的对抗、能力与能力的对抗。这一轮新军事变革,要求军工企业必须尽快由武器装备供应商转型为军事服务体系供应商,能够提供武器网络(装备能力)中心体系方案的一站式服务。这种深刻变化对国防科技工业提出了很高要求,原来自成体系的军工系统注定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只有将这种变化置于军民一体这个体系中,才可能有出路。本文结合中国制造2025”及国企改革等宏观政策指导,根据大型装备制造业的研制特点提出:在企业层面运用平台化思维、依靠信息化手段,进行价值链重构,促进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升级,在国家、部委、行业等条件保障方面,应加强战略指导、产业推动、改革创新和军民融合体系支撑。通过两个方面的协同,构建小核心、高水平、大协作、动态开放的科研生产体系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其思路逻辑见题图。下面对企业层面军民融合推进的两个关键点做一阐述。

 

01

信息化支撑、平台思维运用至关重要

 

目前微信、淘宝、京东、滴滴等信息化平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原来渠道获取较为单一、复杂,现在变得简单、随时、随地,应该说信息化带来了社会的转型升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另外开放、共享、共赢的平台思维对组织、生活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虽然国防科技工业有保密要求,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保密而限制了创新的意识和思维,如能借助信息化支撑、运用平台思维,军民深度融合将会变得既好推动、又更高效

 

02

从产业链视角看军民深度融合推动

 

历史上,航空工业着眼于做大、做强航空,根据产业链、价值链进行专业化整合等做了很多探索,努力打造各种专业化平台,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骄人成绩。当前国家倡导制造业服务化,从产业链视角看,可通过产业链各环节对服务化理念的贯彻使用与实践创新,会产生设计+服务化制造+服务化的化学反应,激发研发、制造、服务、维修各单位资源活力,推动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通过从企业对企业的竞争产业链对产业链的竞争转变,加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军民深度融合推进的做法

 

航空制造产业是以飞机整机研发设计和制造为主干,以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飞机大部件、航空新材料的研发和制造为分支,以飞机零部件加工、航空维修、航空金融、航空培训、航空工业旅游、研发服务等为配套的产业体系。航空产业研发、制造、服务于维修各阶段的特点各有不同,因此军民融合的推进一定要对症下药。

 

01

研发阶段军民融合推进

 

装备研发是装备发展的重要环节,研发阶段是装备全寿命管理的基础。从装备全寿命费用的角度看,装备研制、生产、使用和维护各阶段的费用,并不是由研制、生产、使用和维护等部门各自决定。特别是装备研制后期,对性能、结构、使用条件等固有因素进行改变的可能性很小,主要取决于前期的研发阶段,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对全寿命费用的影响程度不同,呈递减趋势,到使用、维护阶段,几乎已经影响不到全寿命费用。所以研发阶段技术、管理等决策对后续阶段起着相当大的制约作用,对装备全寿命周期起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军民融合推进一定要抓住这个关键环节。

 

1、标准体系统一是军民融合的基础

 

当今时代,技术标准已成为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制定游戏规则、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武器装备研制过程的标准规范统一更是如此。目前型号研制的标准规范各行业、各企业差异较大,企业方面一型号,一标准的现状比较普遍,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应协同工作、远近衔接、新旧兼顾逐步推进技术标准统一,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也是军民深度融合的一项基础工作。

 

2、军民技术转化与共享

 

研发是装备研制的起点、技术是源头,因此军民技术转化是军民融合的最直接手段。因此国家、行业甚至企业有必要成立军民技术转化机构,主要负责对军民用通用技术的梳理整合,对相关专利的维护、探索军品向民品技术转移通道等,可建立军品关键技术实现商业化的渠道,改进国防知识产权管理,推动军工技术成果向民用转化,使军民机产业互相促进得到较大发展。可选择一些企业试点构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平台,加强产、学、研结合,开展联合攻关,加强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技术研究,推进军民技术转移和转化应用。

 

3、构型管理、模块化设计等理念运用

 

产品研发阶段对产品性能、价格等影响巨大,因此研发理念、研发手段、研发能力的提升对产品研发的促进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军用产品的突出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其中的多品种往往是基于单个型号而衍生了多品种,虽说都是一型产品配生了多型号,但每型装备基本上都要按照既有程序走完所有流程才完成任务,这种模式对成本、时间、状态管理、客户需求等多方面不利,我们可以借鉴汽车、民机等产品的研发流程,在产品研发开始建立模块化、构型管理理念,为产业化奠定良好基础。

 

4、建立承制资格动态调整机制,加强过程监控

 

目前武器装备采办实行定点终身制限制了市场竞争,给采办效率带来影响,可尝试对武器装备研制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评价及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供应商管理,根据承制商的履行合同能力和信用度,对其激励、监督、调整。

 

另外要加强过程监控,重点做好装备采办研发阶段备选方案的评价工作,采用成本进度控制、研制试验与鉴定和里程碑节点的决策审查、严把里程碑决策关,加强对里程碑决策点和重大节点的评审、重视采办过程中的技术状态评价,确保项目达到规定的技术规范,按期开展研制试验与鉴定,确保装备达到规定的性能质量与可靠性。

 

02

制造阶段军民深度融合推进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是产业兴国的主体,另外制造环节是微笑曲线的利润薄弱环节,在推进军民深度融合方面,一定要围绕怎样实现制造环节的价值增值这个关键点求答案。

 

1、抓核心一般,加强供应链管理

 

可按照国家抓核心能力,放一般能力的要求,围绕主价值链梳理,将价值链进行细分、重构。聚焦主业谋核心产品研制能力,可将市场营销、产品设计、特种工艺、关键部装、总装集成、试飞交付等核心能力投入核心力量,而将一般工艺性的零件制造、工装制造、物流采购等环节推向市场,进行社会化协作,吸纳社会资本,探索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另外,装备的技术越来越复杂,主承制商在产业链各环节不可能都具备一流的人才、技术和设施,尤其制造环节,不仅涉及材质不同、型式各样的机体结构,而且涉及多专业、品种繁多的系统件,由主承制商全部负责一架飞机的研制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聚焦核心能力提升,加强供应链管理,军民融合发展供应商,推动产业链各环节有机融合,鼓励制造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第三方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

 

2、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构建网络化协同制造体系

 

2016年开始,国务院国资委提出了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其目的在于促使国有企业聚焦主业、减轻负担、激发活力、提高效率。装备制造业如何在这轮改革中实现转型升级呢?军工企业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云制造等思想融入单位研发、设计、管理、制造、销售等制造全生命周期的过程中,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变革,实现弯道超车。

 

各单位可以军民结合产业为依托,建设集约化、数字化、精益化可快速重构的网络化协同制造体系。深入推进两化融合,通过信息化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制造资源、制造能力的优化配置,提升装备制造系统的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和精准执行的水平。完成装备协同开发与云制造平台构建、基于云平台的全生命周期广域协同开发、基于云平台的制造服务和资源动态分析与弹性配置。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研发、供应、制造、客服等关键价值链环节,促使业务模式转变,实现企业生产组织管理架构敏捷响应和动态重组,形成装备产品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

 

3、发挥制造业服务化的乘法效应,增强制造环节的价值创造力

 

需要引导企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树立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理念,可根据业务发展、资源禀赋、转型需要等因素,确定各自的优劣势,对集成、总装、试验等优势单元和关键能力做加法,对一般零件制造以及不具优势单元适当做减法,要逐步通过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也就是做乘法,通过发挥制造业服务化的乘法效应,实现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变,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从小而全的制造模式向优势制造+供应商模式转变,对适宜于军民融合的环节可采取外包或探索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和产融结合,通过加减乘的组合运算,提升制造环节的价值创造力,促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03

服务保障与维修环节军民融合推进

 

开展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围绕一个投入、两个或多个产出目标,实现军事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军民深度融合的又一关键。在军改及军民融合战略引领下,服务保障和维修环节是军民深度融合的蓝海地带,探索服务保障的融合模式、走产业化之路潜力巨大。

 

1、探索建立军地协同客户服务新模式

 

目前国内装备制造业客户服务基础薄弱,与客户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打造军地多方互联互通的客户服务平台,给用户提供远程技术支持,提供远程服务支援,满足客户快速高效服务的需求显得至关重要。服务平台应以客户为导向,将营销客服体系一体化设计,探索建立军民一体的混合所有制服务新模式,积极开拓服务市场,探索技术服务、维修改装管理等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可借鉴和吸收外军项目基线法、计划评审技术、基于仿真的采办等方法,加强装备项目全寿命过程各方面信息的收集、反馈和分析,健全风险评估、监视、控制机制,积极推动装备科研、采购、维修保障服务一体化管理,建立装备科研、采购、维修保障服务各阶段主管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实现各阶段工作的有效衔接和联动。

 

2、探索军民融合维修保障新模式

 

探索军事装备军民融合维修保障新模式,全面贯彻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能打仗、打胜仗的思想,着眼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按照专装自保、同装互保、军地联保的原则,围绕提升航空装备保障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坚持军方主导、工业部门全过程保障,形成贯穿装备全寿命周期的军民融合航空装备维修保障体制机制和维修力量体系,探索统一领导、军地协调、资源共享、高效可靠的航空装备维修保障军民融合深化改革新路径,增强打赢未来战争的航空装备维修保障能力。

 

在军民融合的大趋势下,军方的维修保障思路正逐渐向以工业部门为主的全寿命周期保障的方向转变,维修保障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装备制造方可围绕两个方面进行维修保障的能力提升和产能扩充:一是本部主机厂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的提升;二是协助军方或者共同开展区域维修保障中心建设。两部分工作可同步开展,共同规划,维修保障产能要相互印证、相互匹配,避免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

 

结束语

 

目前,在军民融合促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上急需顶层立法,也需基层探索,作为装备制造企业一定要高度重视,聚焦主业谋融合的溢出效应,结合制造业服务化、结合武器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结合航空装备维修体制改革寻求发展,在模式上可大胆探索,下先手棋、打主动仗。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否则视为侵权。
主办单位: 中关村融鼎军民融合智能装备协会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116号嘉豪国际中心D座2层 邮编: 100097
电话总机:010-58930618    传真:58930618    E-mail:znzx2017@163.com    www.zgcrd.org.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 6060 335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