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治国理政意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新时代强军目标关联,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六大战略并列,共同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布局,加上早先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军委战略规划办公室、军委科技委等一系列新机构的亮相,习近平总书记从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着手推进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已经越来越凸显治国理政意蕴。
从守土安全到总体安全的国家安全观的重大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新时代统筹国家发展与安全的国防经济生产方式,不仅生产具体军用产品,更重要的是能够生产抽象的公共产品——国家安全。这一地位变化,集中体现了国家安全观念的巨大转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防建设实行从临战状态向和平发展的战略性转变,这决定了我国的国家安全理念是守住国家领土主权安全以保家卫国。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家安全的内涵已经远不只是领土安全所能涵盖的,维护和平所需成本更高、能力要求更大。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时刻面对着各种风险考验和巨大挑战,仅仅守护领土安全已经无法有效应对国家安全发展需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继2014年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概念之后,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在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他进一步指出: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必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提升正是顺应国家安全观念这一转变,为适应整个国家周边安全形势和对外开放格局变化而作出的重大调整,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寻求体制内外和国内外资源,变被动为主动,变封闭为合作,力求形成维护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兼得的总体国家安全体系。
从党政军一体到政府主导、市场引领的国防发展模式的根本突破
国防发展模式的构建,其关键是能否优化配置军地两大资源体系,实现“军队—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这既是贯穿国家建设各个发展阶段的全局性问题,也是执政党治国理政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提升,为实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党政军一体、以军为主的国防建设模式,向政府主导、市场引领,政府、市场、军队与地方协同发展的国防发展模式转变提供了重要契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军民融合思想观念跟不上、顶层统筹统管体制缺乏、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滞后、工作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要求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上取得突破,强调“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无疑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根本性制度保障。实际上,从2013年两会开始,习近平主席就连续三次在参加解放军代表团会议时强调军民融合问题。在2015年两会上,习近平主席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紧接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的目标。2016年7月,《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2017年6月,刚刚成立几个月的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统”、“融”、“新”、“深”四字方针,强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逐步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这一号召在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得以连续强化: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初步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由此可见,作为国家战略意义上的军民融合,必将超越计划经济条件下单兵作战式融合,而走向军地两大资源系统真正利益一体、命运一体的体系化、高效化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从初步融合到深度融合的实质性建构。
从单纯军事变革向创新驱动、系统整合的强军路径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现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要“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当今时代,单纯的军事体系对抗已经转变为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军民融合度”已经成为量化评估一国军事力和国防力的重要指标,军工和民用两大领域正日益成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同体”。而这种“共同体”是借助科技翅膀,以创新为驱动实现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提升,正是应势寻求变革之举。
一是向理论创新要战斗力的强军路径。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对接国防和军队改革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承接点,既是改革创新的成果,也是亟待创新的“问题集”。比如,如何从体制机制上加快破除“民参军”、“军转民”壁垒?如何让军工国企“老大”与民企“小弟”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如何通过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这个“试验田”形成可复制的推广经验?如何“借鸡生蛋”并保证培养又红又专的军事人才?如何推动综合性立法和重点领域立法进程?诸如此类问题的解决,首要的是军民共同解放思想,协同创新,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整体合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提升,无疑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
二是向体制创新要战斗力的强军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这“三个体系”系统描绘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建设蓝图。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统一领导、国家发改委和军委战略规划办公室协调推进、省(区、市)军民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组织实施的军民融合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另外,《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等政策文件,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军队采购网等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都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和服务保障。科研管理体制、空域管理体制、武器装备联合审查工作机制、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合作体制等也正在论证推广阶段。
三是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的强军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科技是核心战斗力。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将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从实践进程看,2016年1月,军委科技委的诞生,宣告了中国军队“创新驱动时代”的到来。同年,穿戴方便的“空调背心”、自动瞄准的“导弹灭火”产品、扫描地下管线的探地雷达等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创收1332亿元,占航天科工集团总营业收入的65%。2017年,我国己建成17个军民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首届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展上,11大军工集团公司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首次联合对外展出了近千项军转民重大成果和产品,涵盖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航空、民用船舶、海洋工程及军工电子等多个产业。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颠覆性技术,我们只有抓住弯道超车的机遇,抓紧研究、提前布局,才有可能不被颠覆!
总之,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智慧,是新时代强国强军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立足国情,顺应时势,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这是每一名军人、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明确的职责使命和国防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