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规范引导保障军民融合
作为一名从事军用装备研制生产二十余年的民参军企业负责人,李彦平今年荣获“河北省十大军民融合人物”称号。她说:“我对军民融合的战略意义有着切身的体会和理解。党中央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对像我们这样的民参军企业来说如同久旱之后的甘露,给了名分,给了机会,吃了定心丸,我们将更加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以更大的决心和热情投入到军民融合发展事业中。”
李彦平认为,军民融合能够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同时,军民融合发展也是坚持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内在要求。目前,军民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国家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在李彦平看来,担负军事装备与物资研制生产特殊使命的民营企业,其从业者的思想觉悟、党性原则、保密意识、责任意识、爱党爱国爱军意识都非常关键,会直接影响到对军队的保障效果。“一旦需要企业奉献保障,企业就要毫无保留地讲政治、顾大局,为国分忧,无条件接受党、国家和军队的调遣。这在当今的商业社会,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的。”因此,她建议平时就需要加强对企业进行相关管理和培训教育。首先企业负责人要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军队,热爱装备事业,研究装备、懂装备、深刻了解部队需求,关键时刻能担当,具备较高的个人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
“军工企业并不是简单地把产品卖给军队,还负有战时的保障责任。”李彦平认为,对于装备的使用、维修、平时的专业保养、维护,企业要有相应的人员队伍,关键时刻能拉到一线。具备保障能力的职工队伍,要像过去的支前民兵,平时需要训练,培养军人的作风。在遇到应急和特殊任务时,这支队伍要有超强的战斗力和执行力。
李彦平以自己企业为例介绍,金后盾集团在邢台遭遇百年一遇的洪灾时,曾主动以预备役的身份第一时间拉起队伍,带上车辆、工具到一线救援十几天,受灾群众非常感谢他们的支持与救助,在市民中展示了预备役部队的应急保障能力。
李彦平认为,目前,国防科技工业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成绩显著,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军工产业基础薄弱。就河北省而言,优势产业如钢铁、装备制造、医药等,与军队需求尚有差距,产业体系化、聚集化、规模化发展程度不足。二是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主要表现为“军转民”缺少市场化的法律法规支撑,“民参军”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军民两用技术产品产业化市场营商环境需进一步改善。三是融合渠道不够畅通,存在需求对接障碍。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和对政策了解不够,军队单位、民口单位找不准军民融合发展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结合点;国防知识产权等相关政策、规则缺失,导致创新成果得不到及时转化,产业化比例还较低;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军民技术创新资源不能共享,导致不同程度资源闲置或利用不充分等情况。四是统筹主导不够有力。各地大都没有建立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工作运行机制,信息渠道不畅,对政策了解不够,找不准军民融合发展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结合点。
就如何推进军民融合政策落地,李彦平建议部队成立与军民融合企业对接的相关部门,使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和好的装备能够及时让部队了解到,也使企业及时全面了解部队需求。对装备研制开发单位、创新单位给予保护,给予一定的优先权,以激发企业对军用装备研发创新的积极性。
“应强化军民融合发展的法治保障。”李彦平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及时出台军民融合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提高军民融合发展法治化水平。
李彦平同时建议加强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建设。国家层面加强统一协调,强化改革创新,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同时,对军民融合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推动规划落实,加强督导检查,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