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法规标准  > 专家视角

王凤岭:深化军民融合 推进航天强国建设

来源: 作者: 王凤岭 时间:2018-03-30 返回

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建设航天强国,既是军地航天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更是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作为世界航天大国,我国正在大步奔向航天强国。数十年来,航天领域的军民融合十分密切,多项航天科技成果出自军地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

 

 

中国离航天强国不远了

 

自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至今,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60多年峥嵘岁月,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引领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服务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撑,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天宫”、“天眼”、“悟空”、“墨子”……航天领域重大突破被表彰; 十九大后几个月时间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步入全球组网时代,风云气象卫星“家族”、“高景”一号遥感卫星星座又添新丁……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建设,我国已形成了独立自主、完整配套的航天产品型号设计、研制、生产、试验和发射测控保障体系。截至目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成功发射11艘“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累计14人次顺利往返太空;探月工程圆满完成“绕”“落”目标;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全面建成,正在向全球组网推进;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诸多领域填补国内空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施236次发射,现役火箭成功率达97.5%,成功发射各类卫星300余颗;在轨卫星达170余颗,初步建成由“通信、导航、遥感”三大卫星系统构成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骨干体系;与30多个国家、空间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100余项合作协定,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54次国际商业发射,向9个国家出口11颗卫星、提供12次搭载服务。从北斗导航系统到“天眼工程”的高分专项,再到“实践”十三号高通量通信卫星,不论身在何方,“北斗”帮你导航;足不出户,“风云”帮你预知天象;飞机上登录互联网、打电话即将成现实……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绩,已是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

 

从运载火箭技术看,我国至今研制出10余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形成了长征火箭系列型谱,实现了从常规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的技术跨越,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从航天科技成果和产品的技术水平看,我国既有民用航天器、也有军用航天器,有三分之一的航天产品技术指标和一半的经济指标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但还不是航天强国。卫星应用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以商业航天、“互联网+卫星应用”为代表的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孕育发展,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20%,有望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据航天部门评估,航天强国的产品技术指标有100项、经济指标27项。如果达到其中的60%,就意味着成为了航天强国。航天产品技术指标中,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等一些主要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一些卫星的重要零部件还需进口;经济指标有一半的经济规模指标已达到,但人均指标仍有差距。按照航天发展计划,到2025-2030年间,我国将跻身世界航天强国之列。

 

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建设航天强国的宏伟目标,航天强国的蓝图已经绘就。推动航天科技不断取得新突破,推进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需要坚决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也要找到差距,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协作、拼搏奉献。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建设航天强国,应当满足军事航天能力、安全支撑能力、创新发展能力、科学探索能力、应用服务能力和引领带动能力等多种需求。

 

军事航天能力需求。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对军事航天的需求不断增强。主要需求包括:一是全面支持联合作战的能力。既能全面支持战略、战役、战术各层面的军事活动,又能全面进入指挥所、装备系统和武器单元,还要全面融入战场C4ISR系统。二是实施支持战术行动的能力。包括实时获取目标信息、实时获取基准信息、实时获取导弹预警信息等。三是精确应用航天信息的能力。包括精确获取卫星信息、精确处理卫星信息、精确传递卫星信息和精确打击敌方目标等。近期,我国需要重点加速研发功能强大的预警卫星、雷达/光学侦察卫星、宽带高速通信卫星、量子通信卫星、军事气象卫星和导航卫星,并根据需求相对减少民用卫星研发数量。

 

安全支撑能力需求。无论是民用航天还是军用航天活动,都需要有可靠的安全支撑能力。主要需求包括:一是航天器故障或事故的预防、处理能力。二是航天器应对空间环境变化的能力。三是航天器运行状态监视与异常变化修复能力。四是航天器应对故意或恶意侦察、干扰、攻击的能力。

 

创新发展能力需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根本的驱动力就在于不断创新。建设航天强国创新能力需求,一是以航天工程技术创新为主体,大力提升以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为两翼的创新发展能力。二是实施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和项目,做强航天战略型新兴产业,培育“互联网+卫星应用”新业态的综合研发能力。三是突破大推力发动机、大型箭体结构等多项关键技术的火箭运载能力。四是航天立法及航天法规体系建设能力。

 

科学探索能力需求。随着通用航天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探测疆域的逐渐扩展,要求具有更高更强的航天科学探索能力,对宇宙空间状况进行探究。主要能力需求:一是借助太空环境的有利条件,验证各种理论假说,探索未知科学问题的能力。二是航天科研活动的实践能力。

 

应用服务能力需求。航天科技产品最终目的是应用服务。根据军事、民用服务需要,主要能力需求有:一是航天数据综合应用产品体系构建能力。二是行业、区域应用整体解决方案研究、论证、制定能力。三是多星综合应用能力和深空探测能力。四是航天信息服务全面覆盖能力。

 

引领带动能力需求。推进航天强国战略是包含诸多领域、学科、系统、专业的大工程。航天科技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具备引领带动能力。一是带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发展能力。二是带动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发展能力。三是带动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发展能力。带动高新技术的群体性崛起,必将更有力地提升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水平。

 

主导太空国际规则制定能力需求。“强国必铸强于太空,强军须争胜于太空”。当前国际太空领域呈现出“拥挤、对抗、竞争”的复杂形势,空间碎片威胁、太空武器发展、轨道频谱资源紧缺等对国际太空安全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这种太空形势,我要成为航天强国,就必须在未来太空国际规则制定上拥有相当话语权、能够发挥主导作用,这既是有效维护自身太空权益需要,也是建设航天强国的必然要求。

 

先进科技与发达制造能力需求。先进科技水平与发达制造能力是国家开展太空活动、发展太空系统最重要的基础支撑,也是决定一国太空能力最核心、最持久的关键要素。在先进科技水平与发达制造能力需求上,一要拥有构建太空科技与工业的尖端行业、高端技术人才体系的能力。二要拥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太空科技与工业体系构建与创新能力。三要拥有太空产品研制新型来看、关键核心器件技术与制造能力。四要拥有太空行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

 

建设航天强国的对策建议

 

建设航天强国是伟大的工程,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拥有意愿或机遇就可实现的,而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运用与体现。新时代建设航天强国,要全面实施“太空优先”国家战略,把握这个宏大工程的必然性与规律性,加快建设步伐,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要推进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和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学研创新平台,不断提升航天新概念、新原理、新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重大航天工程的集成创新能力。要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适应航天强国建设需要的组织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持续提高创新发展能力。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进一步增强创新自信,加强科技前瞻,勇于提出新的科研方向,打造世界顶尖的科技产品。

 

建设强大的太空军事力量。军事需求始终是引领和推动太空领域发展进步的根本所在。随着太空技术和太空力量的不断发展,太空军事应用日益广泛,在塑造国际战略格局、推动世界新军事变革等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太空军事力量已成为支撑大国地位、打赢现代战争的一支重要战略力量。国家要捍卫太空权益,保护太空资产,抵御来自太空的威胁与挑战,归根到底还有赖于建设一支实力强大、体系健全、使用灵活的太空军事力量。强大的太空军事力量是跻身航天强国的决定性因素。既要提高太空监视能力,提高现有太空力量的抗毁性;又要强化太空作战组织指挥,重视太空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综合使用,加强太空进攻力量建设;还要建立军民融合的太空力量建设发展与运用模式。

 

构建军民融合太空产业。近年来,民用与商业航天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航天科技创新,激发了太空产业活力,还为航天强国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要在大力发展太空军事的同时,采取立法支持、政策鼓励、项目引导等多种举措,积极扶持民用和商业航天发展,完善军民融合太空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战略清晰、有技术支撑、体现军民融合特色的重点项目,促进军民航天成果双向转化,营造太空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增强维护太空安全的整体实力和太空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要加快太空产业结构调整,着眼国家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点关键领域,把产业发展方向逐步集中到卫星运营及应用、航天装备制造等核心领域,实现航天装备制造能力整体跃升。

 

建设技术领先的基础设施。航天发射场、测控网、飞行控制中心和各种功能在轨航天器构成的太空基础设施,是支撑航天强国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航天强国技术实力的具体体现。要建设规模大、工位多、设施先进的航天发射场,构建分布全球的航天测控网,完善航天活动指挥控制中心和研制各种先进航天器,为太空侦察监视、预警探测、测绘气象、通信广播、导航定位授时等领域的广泛、精确、保密和安全应用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展现航天强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否则视为侵权。
主办单位: 中关村融鼎军民融合智能装备协会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116号嘉豪国际中心D座2层 邮编: 100097
电话总机:010-58930618    传真:58930618    E-mail:znzx2017@163.com    www.zgcrd.org.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 6060 335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