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川信:军工混改最后一公里
央企混改大幕正在拉开。
即便入围名单目前没有正式公开,但军工领域在央企混改中占有关键和优先推进的位置,其优先进入混改试点的顺序意味着深刻的改革逻辑。
在进入试点名单的先后顺序上,一个重要的逻辑是保证国家安全。十大军工集团中,优先改革不涉及核心机密、核心技术、不威胁国家安全的领域,例如电子类、兵器、船舶等。而类似核、航空航天等涉及到国家安全和国家机密的领域,或许是混改的下一步目标。
另一个,也与军队作战方式的转变有关。传统的作战样式是陆、海、空联合或独立作战。未来将是从有形向无形转变,由点向面的转变,这意味着未来将转向全领域作战,也就是陆、海、天、空、电、网混合型作战、空天地一体化作战。未来现代化战争将对作战形态,作战方式,特别是对武器装备的发展,乃至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防科技工业改制是必然的,是发展的大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国防工业体系来运作,把地方的一些优势技术、人才、资源和金融等等,都撇开在外,不把大量先进的科技吸收进来,无疑最终将会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现在是从抓住机遇到把握机遇向创造机遇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加快推进。
目前十大军工集团大多覆盖了海、陆、天、空、电、网等多个领域,但在某些领域还存在空白点,许多领域不向社会开放,不将社会的优势资源纳入到整体发展之中,仍然按照原来的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未来作战发展的需求了,因此,军工集团需要加快进行结构性的改革。
军工集团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防工业体系,这个独立的国防工业体系,形成了自身的一套管理架构、组织架构和技术架构,这三个架构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照国家规划,国家划拨经费相对独立运作。这种方式可以说是相对封闭或半封闭的独立运作方式。
在2017年11月,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龙红山曾称目前已经启动了7家单位的混改试点。但问题在于,在过程中总会遇到一系列的阻碍,这也是发生在最后一公里的阻碍。
首先,一个导致很多混改方案最终无法敲定的重要原因是谁来主导的问题,在混改实践中以军工企业为主导还是混改制其他主体为主导,如股权占比,技术入股、项目投入以军工为主。民营企业对自身独立性、创新性、灵活性和合作模式有所顾虑。这其中总伴有一种军工独大的思想和文化,以及对民企不放心的顾虑,这是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遇到的阻力之一,军工企业也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眼未来。
而从民营企业的角度讲,也需要解放思想,从长计议,着眼未来,不必过于担心失去在机制,创新,灵活,效率和文化上的主导地位,积极的意义在于,纳入军工领域是一个绝佳的借船出海的机会。不仅会学习到军工大企的科学管理、运作方式,还会将自己的技术、生产条件、人才培养跨上一个新台阶。
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军工集团、科研院所、民营企业,就某个项目建立合作公司,即便包含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等各自的比例划分清楚,新产品出来后又衍生出新的技术,若遇到公司解体,各种权利归属问题又突出出来了。无论以军工资产证券化还是科研院所转制为目标的方案改革,这些类似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必须要科学的有预判的解决好。
目前一些失败的改革案例已经被公布出来,成飞集成2014年重组方案被其控股股东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建议终止,事后该股连续跌停。该重组方案的流程需要经过国防科工局的批复。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要求,每个部门利益集中点没有达成一致。这是一次反映出军工混改政策上缺乏操作性的案例。
这也反映出,被作为国家级试点的企业或者区域,主管部门没有完完全全参与进去。混改一定会遇到一些体制性问题,结构性问题,制度性问题,主管部门需要全流程、全链条跟进,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到顶层设计,通过试点,把混改一定会遇到的问题优先解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