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法规标准  > 专家视角

军队院校教学训练条件建设的军民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总第279期 作者:宋元 王芳 刘飞 时间:2018-01-23 返回

本文着眼贯彻军民融合发展重大战略思想,基于对军队院校教学训练条件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现状的分析,总结了制约和影响军民融合深入发展的主要因素,从思想认识、政策制度、内容方法三方面提出了军队院校教学训练条件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的对策。

 

近年来,军队院校借助和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长久积累的智力优势、不断增强的科研优势,立足军民融合提升教学训练条件建设水平的意识明显增强、氛围日益浓厚、实践不断丰富、效益逐步显现。同时,思想观念不开放、配套政策不健全、运行机制不顺畅等问题日益凸显,只有深入贯彻习主席军民融合发展重大战略思想,把军队院校教学训练条件建设纳入国家和军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教学训练条件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走开军民融合、军地一体开放创新建设新路子,才能有利于军队院校教学训练与国家高等教育有机融合,有利于全面优化军队院校教学建设发展模式,有利于军队院校可持续发展。

1.军队院校教学训练条件建设的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从具体的建设领域和内容来看,军民融合发展两极化趋势比较明显:一方面,基础和专业基础实验室、校园信息化、训练场地等领域,准入门槛低、同地方高等教育具有较强通用性,吸纳各类社会优质资源开展军民融合建设已经成为主流,为提高军队院校教学训练水平提供了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具有军队院校特色的、部分特殊领域的专业实验室、实战化训练条件建设的融合发展水平还不够高,除军工科研院所之外参与的主体少,排斥民企参与的主观意识还一定程度存在。

从组织管理、工作运行以及政策制度来看,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上还有待提高,对军民融合发展院校教学训练条件的本质内涵和特点规律理解把握不够深入;二是军民融合的运行方式比较单一,行政指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尚未完全确立,上冷下热、内冷外热现象普遍;三是面向军队院校的军地信息交流平台比较缺乏,教学训练需求与先进技术与器材设备对接口径不统一,导致地方科研机构、国防工业企业、民口企业对军地院校实战化教学训练缺乏了解;四是军地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军地院校与地方需求对接渠道、资源共享长效协作机制以及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良性竞争保障等方面较为欠缺。

 

2.影响军队院校教学训练条件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军民融合的发展理念还没有完全确立

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军队院校长期以来具有开展军民合作的良好基础,但普遍认为军民融合不是新鲜事物,导致发展军民融合的主动性不够、创新性不足,尤其在具有军队院校特色的关键领域和具有自身技术优势的传统领域感觉实施军民融合建设的意义不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层面成立了由习近平主席亲自领导的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充分表面了党中央、习近平主席对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军队院校作为有效对接军事需求和民用技术的重要窗口和支撑平台,必须对当前这一大局深刻把握才能把军队院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各项工作做好。

2.2 军民融合的认识层次还不够全面

走军民融合之路提升军队院校教学训练条件建设水平必须思想上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含义要清楚、不能存在思想误区。不少军队院校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认识还处于浅表,宣传鼓动多、落实举措少,甚至不少相关人员把通过组织招标采购等同于军民融合。基于这种认识,不少单位认为军民融合在军队院校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认识上的狭隘使得发展军民融合加强教学训练条件建设更多地停留在思维意识上,从而严重制约了其发展。

2.3军民融合的开放思维还不够深入

当前,虽然大部分军队院校未从体制上限制军民融合的发展,但是出于保密方面、安全方面的诸多考虑,或多或少担心将教学训练条件全面开放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使得全面开放意识不足,尤其将与装备结合紧密、与部队接轨较多并且自身有一定建设能力的实战化教学训练条件封闭于军队院校内部循环,传统思维的制约和独自建设自成体系的局限导致了短期之内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难以突破。军民融合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同时也是一种相对的新生事物,军队院校只有以开放的思维迎接军民融合这种新事物才能使其在教学训练条件建设上生根发芽。

 

3.推进军队院校教学训练条件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的对

从制约军队院校教学训练条件军民融合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角度来说,既要从思想认识入手强化推进发展的导向转变,又要从政策制度入手破解限制发展的藩篱壁垒,更要转变方式方法加深加快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3.1 推动思想认识上的全面重构 确立军民融合发展理念

现代战争规律昭示我们,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中一个国家的军民融合程度是体系对抗中的关键一环,军民融合战略的提出正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现代战争规律深刻把握基础上的所展开的利国、利军、利民伟大工程。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军民融合战略大潮其本质是信息化,技术基础是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主要目标是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军队院校不遵循这一战略将逐步与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和社会发展相脱节,也必将制约院校长期建设发展的水平。

因此,军队院校各级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重大战略举措是新时期强军兴军的必然选择,树立以军民融合为基础的科学发展理念,因势而谋、主动作为,从教学训练条件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入手履行好院校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的使命任务。与此同时,军队院校需要从根本上确立军民融合“开放互利、开放共赢”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发展导向,敢于大胆尝试、主动作为,以开放的姿态最大限度的实现军队院校教学训练条件建设“所需”与地方“所能”全方位对接。

3.2 推动政策制度上的全面松绑 完善军民融合发展方式

地方高等院校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的基地,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主要阵地。军队院校因其在国家高等教育和军队编制体制中的特殊定位,受到职能作用、力量编成、人员编制的限制,不能追求大而全基础上的自给自足,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市场开发等全部依靠内部解决,而应该在教学条件建设上有所为所有不为,明确自身定位和优势,集中精力解决面向院校实战化教学、服务部队实战化训练所需的关键性教学训练条件建设。从这个角度来说,军队院校开展教学训练条件军民融合建设是一种职能再定位、社会再分工、资源再分配,必须从政策制度上鼓励和保障开展教学训练条件军民融合建设,对于束缚其发展的政策制度要全面松绑。

一是要强化军民融合渠道开展教学训练条件建设的强制性。在教学训练条件建设与管理规章制度上明确开展军民融合建设的总体要求、适用范围、组织方法等,尤其对于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基础实验室、信息化条件、训练场地、图书及情报资料保障等军地通用条件明确要将军民融合作为建设主渠道,对于训练模拟器材、专业实验室建设等市场资源不足、涉密内容较多的领域要强调军民融合的循序渐进发展的硬性要求。

二是要注重配套规章制度的一致性。教学条件等事业项目建设与管理规章制度提出军民融合的刚性约束仅仅是从上位法层面明确了总体要求,不足以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必须在推进教学训练条件建设所涉及的经费管理、招标采购、工程建设、安全保密等其他配套规章制度上进一步强化对军民融合渠道的保障,突出制度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3.3 推动内容方法上的创新转变 加快军民融合发展实践

军队院校开展教学训练条件军民融合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和良好基础,为此应坚持立足院校自身和借助外力相结合,在具体的内容方法上积极转变创新,开辟新的实践,积极扩大与地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民营科技企业、装备承制单位等多元主体的合作范围,逐步建立业务建设、人力支持、成果转化及资源利用等多方面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

一是要加快推进由物资采购型向合作开发型转变。目前多数将从军队院校以外单位采购通用货架类物资器材认为就是最直接最普遍的军民融合,这其实只是最普通的市场采购。而随着军地分工协作的不断推进,军队院校对具有特殊要求的合作开发、定制开发的产品需求更大,也将更加迫切,因此具有院校教学条件建设需求特点的合作开发型采购行为将逐步成为市场的主流。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军民融合发展认识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尤其针对大量的市场采购行为即认为是军民融合发展较好的标志。

二是要加快推进产品型向服务型转变。传统意义上,产品型是指以民方为代表、市场为主体的采购供应模式,即军队院校往往是市场产品的相对被动接收端,通常立足自身需求寻求市场产品匹配的一种不深入的融合发展方式。向服务型转变则要突出以军方为代表、需求为主体的应用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军方教学条件需求牵引作用,尤其面对军队院校人员规模的限制及涉密保密等要求应大力引进人才智力支持,与院校人员形成优势互补的联合课题组,促进以服务为特征的军民深度合作。

三是要加快推进应用型向研究型转变。大部分教学条件建设,如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往往是民营科技企业、科研机构成熟产品在军队院校的实例化应用,真正面向院校需求开展的研究性产品比重不高、成熟度不强。与此同时,相关的地方高等院校和装备承制单位所拥有的科技成果又因市场化、产品化程度不高而无法满足军队院校以实战化为标准的教学条件建设特殊性要求,必须经过进一步深入联合攻关基础上的成果转化才能满足院校实际需要。因此,在基本满足军队院校教学所需科技成果基础上的军民联合深化研究将成为院校教学建设新的增长点。

 

4.结语

军队院校推进教学训练条件建设,是关系到军队院校全面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随着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结合军队院校改革进程,尽快摸清军队院校推进教学训练条件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从发展理念、认识层次、开放思维上厘清影响因素,从思想认识、政策制度、内容方法上剖析深层原因,对于尽快将军队院校教学训练条件建设有机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体系之中,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推进军队院校教学训练条件全面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否则视为侵权。
主办单位: 中关村融鼎军民融合智能装备协会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116号嘉豪国际中心D座2层 邮编: 100097
电话总机:010-58930618    传真:58930618    E-mail:znzx2017@163.com    www.zgcrd.org.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 6060 335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