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政策公告  > 行业动态

军工集团如何搞军民融合?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3-30 返回

2012年,日本“钓鱼岛国有化”闹剧的时候,中国的反制措施之一是派出民船、海警、海监和海军的舰船一起赶赴钓鱼岛。但匆忙上阵,民用和军用船只无法互联互通,军舰不知渔船在哪,渔船不知什么地方有后盾,急需一种可靠的产品既能保障民船和军舰之间的通讯,又不会泄密。最终,在北京中关村一家民企那里找到了。
 

“民企有了金刚钻,国防建设会主动找上门。”中船重工军民融合与国防动员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张嘉国深有感触地说。

 

张嘉国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理论素养的军民融合领域权威专家,近日接受了军民融合产业圈的专访,谈论了包括中船重工在内,军工集团视角下的军民融合,以及民企如何有效参与国防建设的话题。

军工集团的任务和压力

中船重工军民融合与国防动员发展研究中心设在七一四所,2007年组建,2012年正式挂牌成立,是中央企业中最早设立的专门从事军民融合研究咨询服务的机构,也是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一支重要智库力量。

早在2013年,研究中心就提出武器装备生产“四证合一”的政策建议,被国家和军队主管部门采纳,并研究编制了联合审查有关工作细则,2015年底正式发布,这成为军民融合准入简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

今年66岁的张嘉国有过军旅生涯,之后在船舶行业工作近40年,对国家的军民融合战略有深刻的见解。他表示,军民融合的目标是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建设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而军民融合的重点是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创新。

“习近平同志讲:‘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我们要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一流军队就要有一流装备,军工集团的任务就是抢占世界军事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张嘉国认为:

 

军工集团需要创新和开放。他解释说,全民创新是基础,军工集团的发展会牵引全民创新,然后利用全民创新的成果完使命,实现从以前的仿制装备到抢占战略制高点的彻底转变。开放则具有两层含义,对外充分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对内不能关起门来搞。“因为历史原因形成的固定思维,认为有些事只能军工集团做,但现在国家的意思是全国都能干,谁干得好支持谁,所以军工集团两个开放都要重视。”

 

根据统计,目前中国的武器装备出口排全球第五,份额只占6%左右。未来,随着一些限制条件的取消,中国的武器可能将面临更多的实战考验,而生产武器装备的军工集团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以提高竞争力、适应市场需求。

中船重工如何搞军民融合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是我国的大军工集团之一,也是唯一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船舶企业,主要从事:海军装备、民用船舶及配套、非船舶装备的研发生产。其官网赫然写着“以军为本 军民融合 技术领先 产融一体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的战略目标,可见军民融合在中船重工的重要性。

 

张嘉国强调,军品产值其实只占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总产值的20%。也就是说,包括中船重工在内的军工集团,军品和民品产值的比例是1比4。“军工集团一共有100多万员工,而全国每年的军品订单只有那么一点,怎么养得活这么多人?所以,必须走军民融合的路子。”

另外,造船业被称为综合工业之冠,涉及到工业门类的方方面面。比如建一艘舰船就需要360个专业,包括材料、电子、钢铁、冶金、化学、火炮等,而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有一万多家企业参与,即使大如中船重工,也不能一家包圆了。再加上国家要求军工集团向高质量转变,没必要大搞配套扩张。

 

因此,中船重工在民品领域的发展,以及和民企合作都有独到的经验。

目前,这家特大型国企的民船、军船、非船业务齐头并进,比如非船中的风电业务全国排名靠前,就源自于造船的钢结构和电子优势正好让风电用得上。

张嘉国总结,中船重工实际上是“以民品养军品,以军品促民品”,因为军船和民船技术工艺同源,曾经是以军船的基础造民船,随着民船越来越多,民船工艺的改进推动了军船质量的提高,而军品严格的管理制度也移到民船,互相促进发展,正是军民融合的体现。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船重工便开始了和地方国企、集体企业的合作,现在有1000多家企业、超过10万人给中船重工做配套。张嘉国参与撰写的《国企带动民企共同发展——以中船重工的发展为例》一文中称,约有200家私营企业为中船重工旗下的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配套,这些企业的年产值占了重齿公司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而大连一家私营造船厂已经和大连船舶重工合作了20多年,提供中间产品。

对于有意向合作的民企,中船重工持欢迎态度,民企可以通过公开公平的渠道进入。比如,七一四所主办的“智海平台”发布中船重工的需求,面向社会征集项目,“这个平台已经办了一年多,推动了不少‘结婚’的。”张嘉国笑着说。

建议民企:找准定位 深耕细分领域

 

像文章开头的那类民企,张嘉国见过不少,确实有很多民企,研发出了高新技术产品,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有的突破了西方国家垄断,“民企在国防建设上的贡献还有很多。”

他也直言,最近十来年民企才真正具备了反哺国防工业的能力,军工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民参军千万不要盲目,尤其是身处全民关心国防、参与国防建设的热潮下。

张嘉国建议

首先民企要找准定位,精确评估自己能否引领技术发展、填补国内空白、补齐国防建设的短板,基于这样的判断,才有参与国防建设的底气。

其次,要争做国防和军队建设细分领域的龙头老大,军工集团当然是军事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民企想要参与,就必须要炼就自己的金刚钻,深耕细分领域,像武汉高德那样,这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以红外热成像技术为核心的光电系统和武器系统研制生产企业,是国内唯一一家取得完整武器系统总体研发资质的民企。

“之后,民企要逐步从单一产品到集成创新,增加话语权。”张嘉国说,一般一个企业只有一两个主打产品,很难在市场上拿到话语权,如果抱团取暖就不一样了,集成创新、集体参军,从单个产品到系统解决方案,既有力地解决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急需问题,又提升了一大批的企业的竞争力,何乐而不为?

他同时表示,民企先进的技术产品进入军品市场确实存在明路不畅的问题,军民融合这条路要走得正、走得宽、走得远,大开明路、规范市场是关键。

张嘉国总结说:“军民融合是一个大市场,也是各类企业的练武场,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相信在军民融合这个国家大战略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富国强军的新路!”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否则视为侵权。
主办单位: 中关村融鼎军民融合智能装备协会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116号嘉豪国际中心D座2层 邮编: 100097
电话总机:010-58930618    传真:58930618    E-mail:znzx2017@163.com    www.zgcrd.org.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 6060 335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