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军民融合战略下的教学科研模式创新
1 军民融合战略下高校的发展机遇
1. 1 概述
军民融合的定义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美国建立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即是“军民融合”的一个典型。美国国会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军民融合给美国国防部每年节约 300 亿美元,相当于其采办费总额的 20%以上。因此,2015 年,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军民融合成为当前又一热门领域。
1. 2 军队和高校融合的可能性
军队尽管也涌现出众多高层次技术人才,但受编制体制限制,与地方科研院所的人才、专业和技术等优势资源相比,仍旧存在着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基础科学研究较为薄弱。
技术人才直接服务于部队装备的特点,使得军队往往充当技术使用者的角色,重在技术落地到装备效能和战斗力的提高等方面。练为战,战斗力提升为第一要务,在基础学科研究方面略显不足。但基础科学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的原动力,而基础学科的研究创新正是地方高校的强项。
(2)军事效益主导的技术转化模式。
军事装备的效能发挥直接决定了战斗力的提高幅度,在部队装备研制过程中重点考虑的是军事效益,这种军事效益主导的模式,对技术转化周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前提下,产品的可靠性和技术战术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换句话说军事装备对产品试错的忍耐度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在民用市场的推广使用,为产品技术验证提供了最大化的可能性,正好可以契合这种模式需求。
(3)优势人力资源留存的不确定性。
受编制体制的限制和现行的退役机制的约束,部队技术人才客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失可能。这就直接影响了直接技术支撑的连续性,地方高校的科研团队恰好可以作为这种不确定性的补充力量。
因此在军民融合大战略下,地方高校借助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国防军队建设成为可能,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高校的介入面临着大好机遇。
2 军民融合战略下高校科研模式创新
在高校的教学科研两个主线中,科研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意味着科研项目从设计、研发、试制到定型的整个阶段中从整个生命期的起始,便是高校原动力的“基因工程”。如何将这种优势基因引入军队装备建设中,充分发挥辅助支撑效应,特别是针对军队装备建设中急需的技术难题,应该从作风和体制层面开展积极探索。
首先在作风建设引入军队作风优良、敢于胜利的气质,勇于冲先、舍我其谁的气势,极端负责、步调一致的团队精神,坚决做到“三气”,即壮底气、养锐气、接地气。其次,针对军队建设的特点,创新体制模式,建立适应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机构和新的运行机制。
2. 1 作风建设的“三气”
2. 1. 1 壮底气,坚定研发工作的责任意识
做研发工作,底气要足。充足的底气来自于对研发工作重要程度的自我认知。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有责任、敢担当。底气是一种舍我其谁的心气,困难时刻我来,有问题时我来,敢为他人之不敢为,勇于担当。科研工作不能怕“小马拉大车”,要有“敢为别人之不敢为”的优良传统,以舍我其谁的精神,不分昼夜,不分节假日,连续工作。充分学习军队“5+2”和“白加黑”的优良作风,坚决摒弃利益主导的思维,坚持科研兴教、科研育人的理念。
2. 1. 2 养锐气,养成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
科研人员的唯唯诺诺,科研工作的保守自封,必然成为一汪死水,失去生命力。只有敢想敢干,积极创新才能激发活力,不断进步。科研工作鼓励言路广开,提倡脑洞大开,只要是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不拘小节,不因循守旧,不轻视建议,不拒绝微言。敢于创造,广纳众长,才能活力四射,生命无限。在研发工作中鼓励同一任务目标下的团队集体研讨,并联合其他合作单位的技术力量,最终达到统一可行的研发思路,并且坚定地执行。延用与抛弃同行,改进与替代并进,思路不受限制,技术问题讨论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充分讨论,弃短纳长。
2. 1. 3 接地气,形成实用为先的研发理念
高校的科研工作,一切以教学育人为牵引,以满足人才专业需要为落脚点,更加注重实际功效的实现程度和学生效益的落地程度这个最终目的。一切技术的应用都是为这个最终目服务。因此在研发工作中应当树立实用为先的理念。不刻意追求算法技术的高大上,着重考虑实现的时效性、应用的可靠性和技术的可持续性。只有这样,设计出的产品才能实现与军队需求的无缝对接。在设计新产品和开展技术改进时,应当充分考虑后期生产的易操作性和维护阶段的易维修性,尽量降低因新技术的应用造成的施工和维修困难,提高后期使用中的人机体验。
2. 2 体制建设的大融合创新模式
地方企业和科研院所已经和军队科研院所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工作,实现了技术融合和效益共享。目前主要有技术委托、联合开发和实践基地等模式。点对点的模式较为主流,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技术融合体系团队。因此可以创新联合联动的大融合模式,即“军队主导
、高校支撑、企业转换”。高校应该在技术储备上多下功夫,多做务实的转化指导工作。
2. 2. 1 军民融合专项结构
高校应该在学校层面建立军民融合专项单列机构,打破专业院系限制,采用专职或兼职的形式,纳入教师和优秀学生,成立研发团队。在经费、职称机构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积极吸纳军队退役高层次人才,充分利用军队转业技术干部这个宝贵财富,实现快速准确切入。
2. 2. 2 技术资源共享平台
成立联合研发结构,建立远程资源共享平台,打破单位对军队的点对点模式,形成以军队为主导,各合作单位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建立技术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以技术论坛、实践调研等形式开展交流,在任务框架下实现资料和非核心技术的透明化自由整合。
2. 2. 3 分布式技术服务体系
高校应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实现成果转换后的后期技术服务。在军队产品的后期使用中,普遍存在“超质保期”的终生服务模式。特别是对机载、舰载和弹载的关键设备,必须做到随叫随到。
因此高校之间可以建立分布式技术服务网络,将跨地域远程技术服务和现场技术服务相结合。一切以军队实际需求为根本立足点。
3 军民融合战略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
“孵化”是指胚胎完成发育后到外界开始自由生活的过程,意味着新生命体的诞生。要使科研工作充当好教学孵化器的作用,应当充分认清高校教育的根本所在。
科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技术力量和软硬件环境,为培养人才做好储备。因此任何时候都必须以教学为根本,科研工作作为教学的“孵化器”,在高校人才培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重理论轻实践和学用结合不好等问题。因此教学模式改进应该以“通识打底、实践相辅、动静结合”为原则,做到“三实”,即理论扎实、头脑充实、双手落实。
3. 1 理论扎实,扩展视野,避免眼高手低
高校积聚了优秀的教师和大量的学生,在教学中通识和专业知识相对丰富。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眼睛一味向考试看的现象,只考虑知识传递中的应试成绩,忽略了知识的应用载体,只专注于理论思维能力,忽略了理论转化实际的动手能力,出现眼高手低的不良现象。具体的表现是满口的理论道理,一动手就傻眼;拍拍胸脯满口答应,落实起来一再拖延。对自身能力高估,对困难预想不够。为了避免这种眼高手低的现象,就必须扩展视野,增加与军队接触的机会,通过实践基地等模式,增加外场实地的感知和了解,真正地体会工作的目的和方法。
必须常走出教育管理去,眼睛扎扎实实地紧盯军队当前的使用需求和未来的需求预期,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个工作,以成果说话。在校期间,充分引导学生了解课程的使用价值,认真分析每一疑问的前因后果。
3. 2 头脑充实,注重学习,力争广中求专
丰富的经验和持续的学习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一生贯彻执行的要义。通过学习充实头脑是每日的必修课。课堂教学应当以教材内容为基本架构,充分扩展实时知识,一定比例地补充军队建设的发展需求要素,充分激发对军事兴趣较浓的学生真正地了解军队,增强专业指向性知识技能的学习。建议增加本科学生技术预研的时间、空间,平时多做些技术储备和预研工作,做到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同时,军队科研工作对专业性的要求更强,需要的是能够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专家,而不是什么都明白但深度都不够的杂家。在教学中应有明确定位,根据专业和特长,确定研发方向。通过军队科研项目,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研发能力。要用“专业化”的人才取代“万金油”式的人才。
3. 3 双手落实,严控质量,提高转化效率
教学效果应当以“短、平、快”为原则,强化执行力,看重落实效率,力争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效益。这是一个高度紧张有序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让学生亲眼看到自己课程学习效果的快速转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军队实践基地作为载体,建立校内校外大课堂。课堂教学中少背书教书,多双手落实,必须做到少说空话、少说废话,以时间换时间,以空间换空间。
4 结语
军民融合大战略下的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工作应当坚持“三气、三实”,“三气”突出的是态度和作风,是根本基础;“三实”强调的是方法和效率,是执行过程。两者相辅相成,是教学科研工作“孵化”作用不可或缺的两项工程。
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模式,充分结合军队国防建设实际需求,广泛接纳军队退役高层次人才,积极联合军队科研院所,实现高校科研运行模式的突破,教学模式的横向创新,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技术知识优势,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好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