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军转民"问题的一点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经常提到“军转民”、"民参军”。从表面上看,这只是简单的六个字,但却蕴含极为深刻的内容,具有极为鲜明的特征,实质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体现,也是解放思想、创新跨越的历史画卷。所谓“军转民”,当初主要是指国防科技工业(简称军工),在优先完成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把富余能力全部转到扩大民品生产上来。
大家知道,我国最早提军民结合,就是针对军工领域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党中央确定国防工业要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的十二字方针;八十年代初,适应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要求,调整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十六字方针。当时,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军工应该纳入整个国家规划,要结束另外一个天地的时代。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要把整个力量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大力发展民用生产。这样做,有百利而无一害。
他还强调,军工搞民品,不能只搞些一般产品,如电冰箱、电视机、麾托车等,要重点开发高技术产品,突破国民经济生产中的技术水平,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实事证明,“军转民”不仅有利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而且有利于稳定和凝聚科技人才,增加“保军”的技术储备,增强平战转换能力,促进军工结构调整和战略重组,为从根本上长远上“保军"奠定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在军工改革和发展的史册上,被称之为战略性转变和第二次创业,足以说明其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和重大意义。
近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是军民融合的重点,也是衡量军民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不容置疑,军工系统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主体作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军事需求为主导,把“保军"放在首位,作为第一要务,保质保量,优先完成。
同时,也要毫不动摇地把“转民"作为重要任务,加大力度,乘势而上,谋篇布局,有所作为。所以,正确处理保军和转民的关系,对军工系统至关重要、尤为迫切。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大趋势下,军工系统一定要坚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确保“军转民"沿着正确方向持续快速发展。尤其要指出的是,根据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要求,国防和军队建设要深深融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
因此,保军不仅要依靠军工系统的力量来“保”,也要积极吸纳有优势的民口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以及民营企业共同来“保”,特别是要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使“保军"建立在整个国家科技工业基础之上。此外,“转民"也要把着力点放在国防科技转民用上,而且要善于和民口的科技力量融合一体,合力推进国家高技术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发挥国防科技转民用的最大效益,提高国家的战略竞争力。概括地讲,在新的时代,军工系统在推进“军转民"进程中,务必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保军和转民的关系,强化军民融合的理念,发挥军民融合的优势,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格局,建立军民融合型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为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提供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