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庭:空间微生物制药将大大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2017年6月28日,由中国科技产业化军民融合工作小组等单位主办的军民融合院士高端论坛上,我国空间微生物学科开创者、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刘长庭教授作了重要演讲。他表示,空间微生物制药在军民融合中具有重大价值。
图为刘长庭教授(中)在军民融合院士高端论坛上发表演讲
刘长庭教授在空间生物医学领域带领团队研究20余年,组织召开了国内首届空间生物医学基础与应用研讨会,在国内首次召开空间生物制药战略发展研讨会,并成功组织召开第一届面向后续载人航天任务的航天医学工程与空间生物学专题研讨会。最早成立了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与空间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空间微生物学与感染专业委员会,并在该领域建立了全球首个空间微生物数据中心。
回顾国外空间微生物制药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NASA提出利用独特的空间环境的诱变效应,以生产次级代谢产物,而在地面上生产这些产品面临着产量低,活性差等问题。1996年,美国首次进行了针对空间飞行对微生物抗生素生产影响的实验。研究人员通过为期10天的航天飞行任务将腐质霉菌送往太空,飞行后对样品进行分析,其抗生素产量增加了190%;2001年,另一项美国航天飞行任务搭载链霉菌在太空飞行15天,空间飞行后抗癌剂(放线菌素D)产量是地面菌株的115%;1984年,美国将黑曲霉放置在太空长期飞行器中,于1990年取回进行发酵,发现单宁酸酶产生率及活性大幅度提高。1996年,美国科研人员将黑腐霉送入太空10天后,发现产量由地面的8.2 g增加到23.8 g。
图为军民融合院士高端论坛活动现场
国内空间微生物制药的发展现状
在刘长庭教授的带领下,科研团队圆满完成神舟八号、十号、十一号载人飞船及天宫一号、天宫二号飞船微生物的搭载和采集任务。在神舟十一号飞船开舱仪式上,刘教授作为全国唯一搭载单位代表进行发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其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开展了许多空间诱变育种实验,包括一些微生物菌种,得到高产、高效的诱变菌株,如产抗生素的链霉菌。在1999年至2002年期间,神舟一号、三号和四号飞船搭载链霉菌进行了系列育种研究,泰乐菌素的产量提高了91.5%;2011年,神舟八号飞船搭载了重组人干扰素a1b菌株,太空飞行16 天后,鉴定得到了能够高表达靶基因的突变菌株。获得了5株诱变菌,其产量最高可增加3倍;有的菌发酵时间缩短,菌体生物量增加,胞外多糖的产量增强1.7倍,降胆固醇效率提高了42%,降血糖效率提高了19%,总体效率大大提高。
图为军民融合院士高端论坛活动现场
空间微生物在其他领域应用
空间微生物制药理论与研发策略为军民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应用方向;空间微生物还可用于食品工业生产,如酵母菌可制面包、酿酒;空间微生物可用于食品工业生产,如乳酸菌制做泡菜、酸奶等;空间微生物可用于食品工业生产,如霉菌可制豆酱、酱油;空间微生物用于食品添加剂,L-肉碱增强婴幼儿及老年人体质;空间微生物用于制取保健食品, 如双歧杆菌制作的微生态制剂。
军民融合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