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政策公告  > 政策研究

基于复杂巨系统理论的军民信息交流体系研究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11-01 返回

1.引言

军民融合是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近年来,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由于信息交流机制不完善、信息资源不互通、信息平台不共享、融合要素不健全,导致军地双方信息沟通仍然不畅、行业发展不够平衡、战略管理难度加大,严重制约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构建军民信息交流体系,打通军地信息交互渠道,促进军民资源双向交流、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能够有效破解军民融合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融合发展。

本文认为军民信息交流,是指军民融合主体(党、军、政、产、学、研、企、民等)依法通过各种方式发布其所掌握和控制的军民融合信息资源,允许相关主体通过查询、阅览、收听、观看、打印、复制等方式,依法利用军民融合信息,并双向互动和对接的过程。军民信息交流体系,是指以军民融合发展目标为牵引,由组织管理体系、运行流程、工作模式、信息平台及信息资源等子系统共同作用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2.军民信息交流的基本现状

2.1取得成绩

近几年,政府和军队在军民融合信息交流体系建设方面,采取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军民融合信息交流体系。

2.1.1管理体制逐步健全

为促进军民信息交流工作,政府和军队初步建立了以集中统管、分工负责、部门协作、专家支撑为特征的军民信息交流管理体制。国家层面成立了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20171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主席任主任。该委员会是中央层面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并将打破军民信息交流隔阂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政府建立了军民信息交流管理体制。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成立了军民结合推进司,负责国防科技工业有关重大事项的协调,对口协调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简称科工局)。为了畅通军民信息交流渠道,工信部军民融合推进司与科工局发展司共同主办了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负责优势军民产品技术信息的收集、审核和发布。各地工办、各军工集团负责产品技术信息的征集和上报。军队建立了军民信息交流管理体制。军队采购网,建立了由军委后勤保障部和各地区采购部门组成的多级信息交流管理体制。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建立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信息交流管理体系。其中,军委装备发展部负责装备采购信息发布统筹规划和监督检查;各级采购部门负责装备采购信息的采集、报送与对接;装备采购信息服务中心,负责装备采购信息汇总、发布、服务和咨询等工作。

2.1.2平台建设逐步加强

目前,我国具有军民融合职能的官方平台包括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军队采购网等。其中,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向军方推送民用优势技术与产品,主要提供军转民技术产品信息、民参军技术产品信息、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引导、军民结合运行监测等服务。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由互联网网站和涉密专网服务系统组成,是装备采购需求信息的权威发布平台、优势企业产品技术的汇集渠道、引导民参军的重要服务窗口。军队采购网,由内网和外网组成。其中,外网依托互联网门户网站,面向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和供应商提供军队物资采购信息交互。内网依托军队内部网络设施,连接各军区、军兵种机关有关部门、采购机构和全军部队,建立军队采购业务管理平台。

2.1.3政策法规逐步完善

目前,我国虽然还没颁布专门的促进军民信息交流政策法规,但在军民融合有关政策中,提出了开展军民信息交流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为构建军民信息交流体系提供了指导。如,国务院、中央军委2010年颁布的《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强化信息共享服务,在符合国家安全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分类、分级发布武器装备发展需求和任务信息,为民用企事业单位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及时提供信息服务。”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2016年中央发布的有关十三五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文件中提出,建立国家军民融合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打通军民融合战略管理、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渠道。

2.1.4建设效益逐步显现

通过建立军民信息交流体系,有效推进了军民信息交流工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社会效益。现有军民信息交流平台上线运行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企业注册认证积极踊跃,已经成为军民融合的热点领域和关注焦点。经济效益。截至2016年底,全军装备采购信息网已发布招标信息1500余条,涉及金额200亿以上。保守估计,平均能够节约经费20%左右。军事效益。通过现有的军民信息交流平台,军方获取了民口企事业单位大量优势的产品技术信息以及创新思想,有效促进了国防科技工业的转型发展和军事技术的创新突破。

2.2存在问题

2.2.1信息壁垒依然存在

长期以来,由于受管本位思想观念,以及各自为政的多元化管理体制的影响,政府对军队建设重点内容、重要领域和发展方向了解有限,军队对政府有关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信息也知之甚少,企事业单位也难以及时准确获取政府和军队的军民融合信息。此外,政府和军队长期以来形成一种传统观念,普遍认为国防和军队信息是军事秘密,要严格控制知密范围,往往选择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单位和部门采用点对点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客观上形成了军民融合信息交流壁垒,成为阻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核心症结之一。

2.2.2国家层面平台依然缺失

当前,我国已建设并运行了部分军民信息交流平台,从类型看,主要集中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后勤采购领域;从运行主体看,主要是政府和军队的业务部门;从功能看,主要是重大新闻、重要事件和研发项目等信息的发布。总的来看,我国缺乏国家层面、覆盖面广、功能齐全、满足各类用户需求的纵向贯通军地各级,横向覆盖相关业务领域,集战略管理、业务协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军民融合信息交流大平台。

2.2.3政策法规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有关促进军民信息交流的要求已出现在各类军民融合指导意见中,但还没有形成刚性约束的法律法规和实施意见,造成军民信息交流管理职责不明、界限不清、关系不顺,导致在具体工作中存在交叉管理、多头管理、接口不清等现象。此外,对于军民信息交流的原则要求、管理体制、方式方法、审批流程,以及数据规范等都没有可依据的规定,导致大多数单位不愿、不敢、不会、不知道如何收集、发布和获取有价值的军民融合信息。

2.2.4技术难关尚未完全攻破

由于军民融合信息交流涉及军队、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队等各类用户,覆盖了军网、政务网、互联网、集团内网等多种网络环境,涵盖了军队、政府、企业等多个技术体系,由于多网虚拟并行、跨网数据安全交换、异构数据统一管理、统一安全运维等技术难点尚未完全攻破,导致军民信息实时交流、高效共享和全方位利用存在一定的技术障碍。

 

3.军民信息交流体系框架

3.1复杂巨系统理论

复杂巨系统理论由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用于描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些极其复杂的事物,是系统科学研究的创新理论,也是复杂性研究的特殊途径。该理论强调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有机融合,注重理论方法应用的同时,将经验知识纳入其中,真正达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目标。

由于军民信息交流体系具有主体复杂性、关系复杂性、信息传递复杂性、信息自身复杂性、环境复杂性等复杂性特点,是一个典型的子系统多、种类多、层次多、与外界信息交互频繁的复杂巨系统。因此,本文将运用复杂巨系统理论对军民信息交流体系进行探索性和系统性研究。运用该理论研究军民信息交流体系具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科学理论与经验知识相结合、宏观规划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等优势。本文拟综合运用经济学、运筹学、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等理论方法,通信网络、计算机、安全保密等技术方法,从理论、需求、工作、平台、数据、制度和服务等多个维度对复杂的军民信息交流体系进行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层次的研究。

3.2体系框架

本文构建的基于复杂巨系统理论的军民信息交流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包括的理论体系、需求体系、工作体系、平台体系、数据体系、制度体系和服务体系等7个子体系。其中,理论体系是军民信息交流的前提,需求体系是军民信息交流的牵引,工作体系是军民信息交流的核心,平台体系是军民信息交流的手段,数据体系是军民信息交流的基础,制度体系是军民信息交流的依据,服务体系是军民信息交流的保障。

 

4.军民信息交流体系构成

4.1理论体系

构建集特点规律、国外借鉴、国内现状、关键技术、数据分析、模型方法为主线的军民信息交流理论体系,为体系建设奠定理论基础。其中,特点规律,重点研究军民信息交流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和内在规律;国外经验,重点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做法和经验;国内现状,重点研究国内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关键技术,重点论证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信息技术、模型技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数据分析,重点整合、挖掘和分析军民信息交流数据;模型方法,重点构建体制优化、流程再造和效益评价等模型。

4.2需求体系

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指导,围绕军民融合发展实践工作,构建由任务需求、业务需求、用户需求、数据需求和配套需求等构成的纵向贯通军地各级,横向覆盖相关业务领域的军民融合需求体系,牵引体系建设。其中,任务需求包括宏观层面任务需求(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主要领域任务需求(基础设施、科技、装备科研生产、人才培养、社会化保障、国防动员)、新兴战略方向任务需求(海洋、太空、网络空间、核和生物安全、能源安全)等。业务需求包括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管理、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等方面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包括军方、政府、专家智库、科研院所、高校、民口企业等用户主体的军民信息交流需求。数据资源需求包括基础数据、原始引接数据、业务工作数据、综合分析数据等方面数据资源需求。配套需求包括军民信息交流制度规范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需求。

4.3工作体系

结合我国军民融合管理体制,按照国家主导、双向互动、高效顺畅、安全保密原则,构建由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服务部门等3大类6小类机构组成的工作体系,为军民信息交流工作顺利开展奠定组织基础。

1)管理部门。管理部门,是指国家军民融合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军民信息交流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负责国家层面军民融合信息的发布与对接,对军民信息交流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使用部门。使用部门,是指军民融合相关信息的具体使用单位。包括政府和军队军民融合业务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大众等。政府和军队军民融合业务部门,主要负责本部门各类军民融合信息发布与对接工作,获取企事业单位提交的产品、技术和资源等信息。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大众,主要负责发布本单位的产品、技术和资源等信息,获取政府和军队发布的军民融合政策法规和需求信息。此外,军工总承单位还负责发布配套的军民融合信息。

3)服务部门。服务部门包括军民信息交流服务机构和专家咨询组。服务机构,是指军民信息交流管理机构的执行单位,主要负责军民信息交流平台的运行管理与保障维护,承担政府和军队信息发布、服务、咨询等工作。此外,依托政务内网或军事综合信息网构建虚拟专用网络,建立涉密信息服务分支机构,主要负责涉密信息的查询、对接与咨询等服务,管理与维护涉密软硬件设备。专家咨询组。建立由政府部门、军队部门、军工集团、中科院、军地院校、民营企业和中介机构等单位军民融合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组,重点开展军民信息交流体系建设相关重难点问题研究

4.4平台体系

建立由网络层、基础层、标准层、安全保密层、运维管理层、应用系统层等组成的军民信息交流平台体系,为平台建设和运行奠定基础。

1)网络层。为平台提供涉密网络环境和非密网络环境。其中,涉密网络环境主要包括军队军事综合信息网、政务内网,以及军工集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机构的涉密网络。非密网络主要是指国际互联网。

2)基础层。平台建设与运行所需的基础设施,包含计算设备、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等。

3)标准层。为平台建设提供标准规范,包括平台标准、集成标准、运维标准、硬件配置标准、系统管理标准等。

4)安全保密层。平台建设与运行所需的安全保密软硬件条件,包括网络、数据和应用等层面的安全防护体系和密码保密体系,以及相关安全保密管理制度。

5)运维管理层。为接入平台的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设备提供统一管理,为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技术维护与保障,确保平台稳定可靠运行。

6)应用系统层。包括网站、军民融合业务系统、支撑系统和共性应用软件等。网站,包括军民融合门户网站和军民融合智慧服务平台。其中军民融合门户网站,重点向社会大众发布公开军民融合权威信息;军民融合智慧服务平台,按照权限和密级为用户提供定制化军民融合服务。军民融合业务系统,包括军民融合战略管理、军民融合业务协同、军民融合共享信息服务、日常办公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支撑系统,用于支撑军民融合网站和业务系统的数据分析、发展评估、专家管理等功能。共性应用软件,包括智能搜索、信息门户、信息运维、数字档案馆、日程安排、个人网盘等。

4.5数据体系

系统梳理军民融合相关数据的来源、分类和构成要素,建立由基础标准数据、原始引接数据、业务工作数据和统计分析数据等构成的数据体系,为开展相关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4.6制度体系a

在充分借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采购法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涵盖军民融合信息发布与反馈、应用系统建设、安全保密管理等工作的军民信息交流制度体系,为工作顺利推进奠定基础。宏观层次包括《军民融合信息交流管理办法》,主要用于规范军民信息交流的职责分工、信息分类、发布与实施、监督与管理等流程。中观层次主要是规范军民信息交流工作,包括《军民融合信息标准规范》《军民融合信息服务机构管理规定》《军民融合信息交流保密工作规定》等。微观层次主要是军民信息交流的配套规定,信息系统开发管理规定、设备使用规定和人员管理规章等。

4.7服务体系

按照精心服务、精细服务、精准服务的要求,以业务系统和实体机构为支持,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人工与计算机相融合、服务机构与分支机构相统一、公开与涉密相隔离,利用电话客服、微信和短信等手段,建立覆盖信息发布、在线审核、现场审查、涉密查询、咨询服务、辅导培训为一体的一站式军民信息交流服务体系。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否则视为侵权。
主办单位: 中关村融鼎军民融合智能装备协会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116号嘉豪国际中心D座2层 邮编: 100097
电话总机:010-58930618    传真:58930618    E-mail:znzx2017@163.com    www.zgcrd.org.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 6060 335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