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法规标准  > 专家视角

对装备预研管理体系改革的几点建议

来源:预研老兵 作者: 时间:2018-07-09 返回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几年大批新型装备“下饺子”,极大改善了我军武器装备质量。但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这些成就主要还是跟踪研仿的成果,自主创新的武器装备基本没有,和美军的差距依然很大。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作为国防科技主体和武器装备发展源头的装备预研亟待深化改革,也是基本共识。这并不是否定预研的成绩,而是时代和国情军情变化了,原来的模式不适应新的要求了。

01

战略规划的刚性约束必须强化

过去我们主要是跟踪研究,战略规划与真正执行的项目之间“两张皮”并不会带来严重问题。战略规划虽然在口头上和形式上比较重视,也下了很大功夫,但基本上完成后就作为绝密文件存档了,落实项目、执行项目的人员基本见不到战略规划,自然也无从谈起落实。但因具体项目有国外的成功案例,加之高级领导的宏观把关,大体不会偏离主线。这就造成了虽是“两张皮”但不妨碍不断取得进步。随着我国的发展,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我们研究的很多技术也是国外在研究而不成熟的,成功的路径需要自己去探索。这种情况下,如还延续以前的做法,就会出现没有战略规划强约束下的自由探索,方向不聚焦、资源分散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当下应尽快扭转管理理念和模式,将战略规划的论证研究真正重视起来,把我军的军事需求切实转变成为战略规划文件,让战略规划“硬”起来、“实”起来、“用”起来。同时,应把战略规划“法”的地位确立起来,成为刚性约束、不可逾越的“红线”,才能真正起到统领牵引作用。
02

指南和项目必须对战略规划形成强支撑

指南和项目论证,不能脱离战略规划自搞一套,指南应是规划的分解,项目应是指南的落实。现行主要依靠专家和骨干军工单位的论证模式,指南和项目的论证者基本不知道战略规划如何约束和要求的,只能凭感觉、靠经验,而且容易被单位利益、人情关系左右。同时,装备预研管理部门人员配备极其有限、能力差强人意、技术支撑力量缺乏,难以很好的定向把关和统合各方意见。针对这些问题,一是要调整主要依靠力量,把军兵种、军事科学院等的研究论证力量切实用起来,而且要成为落实战略规划的主要依靠力量,为自上而下分解任务、评估统合各方意见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论证机制,形成军方主导、多方参与、迭代递进的论证模式。因军事装备保密性、小众性,指南论证不适宜采取网上征集方式,也没必要,但指南发布范围可以尽可能广一些。三是建立指南评审机制,评估其是否全面落实战略规划、主要指标是否科学可行、目标是否聚焦等。

03

明晰抓总和主建的职责界面

抓总强调顶层谋划、方向指导、总体控制,主建强调术业专攻、细致规范、机动灵活。抓总与主建侧重不同、要求差异较大,如不加于区分,受人员编制和精力限制,往往顾此失彼。在军改大幅压缩机关人员的形势下,军委和军兵种装备管理机关应把精力集中于抓总,即战略规划论证,主建交给专业化的项目管理机构,建立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科学管理体制和机制。04
改革评价方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针对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军事科学等不同学科门类特点,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基础前沿研究以同行评议为主;社会公益性研究以行业用户和社会评价为主;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以用户评价、第三方评价和市场绩效为主。装备预研除预研基金和国防973等属应用基础研究外,其他均是典型的应用研究,但其评价还主要依靠专家开会,显然不适应。应改进评价方式,调整为用户评价、第三方评价为主。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否则视为侵权。
主办单位: 中关村融鼎军民融合智能装备协会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116号嘉豪国际中心D座2层 邮编: 100097
电话总机:010-58930618    传真:58930618    E-mail:znzx2017@163.com    www.zgcrd.org.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 6060 335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