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法规标准  > 专家视角

智能化无人战争对国防资源配置的影响

来源:《国防》杂志2017年第10期 作者:严剑峰 吴燕 时间:2018-01-24 返回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时强调,“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必须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关键,在备战打仗上有一个大的加强”,要“集中精力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强化备战打仗导向,提高打赢本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战争,通过对战争的研究牵引资源的配置与运用、为备战打赢未来战争提供保障。

无人战争就是借助于军用机器人、无人战斗机、无人潜艇、无人作战平台等各种无人化武器装备开展的战争。随着无人化武器装备变得越来越智能化,无人战争又正在向智能化无人战争转变,而且这种智能化无人战争也正在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变。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研究这种新的作战样式,以及由此而引致的国防战略、军力结构、组织编成、武器研发、装备采办、军人招募与训练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变化及其对军队资源配置的影响。

一、智能化无人战争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要样式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无人化武器装备变得越来越“聪明”了。可以说:智能化是无人化的高级阶段,只有实现了武器装备的智能化,才能实现真正的无人化。智能化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也使得无人化战争正在不断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直至最终的无人化战争演变,并将渗透于未来战争的方方面面。

《今日美国报》曾发表一篇题为《新型机器人把战争带入下一个层次:无人战争》的文章,文中这样描述未来的战争:无人机编队蜂拥而来,用精密的仪器探测、侦察与反侦察,锁定目标后,从容地发射导弹;自动编程的无人潜艇,执行水下搜索、侦察、排除水雷等多种任务;地面战场上,机器人负责弹药、医疗补给和食物的配送……

美国陆军第29步兵团也曾举行过一场名为“机器人战争”的演习。整个无人作战兵团由18种执行不同任务的机器人组成。演习中,地面机器人充当急先锋,遭遇隐藏的敌人攻击时,本方的无人侦察机便借机搜索并锁定敌军位置,通知巡航中的无人智能战斗机发射导弹,摧毁敌方目标,所有行动都由机器人自行完成。这场演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未来“智能化无人战争”的技术样板。

未来,随着智能、网络、协同及控制技术的发展,在陆、海、空、天等各个作战空间中都可能出现类似于“狼群”、“鱼群”、“蜂群”的各类无人作战集群,对敌方实施全域无人集群攻击与防御作战。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早就预言:“21世纪的核心武器是无人作战系统”。

为此,美国及早布局,投入大量资金重点研究开发“未来战斗系统”,试图在未来所有军种中实现士兵与机器人的互联互通,逐步用机器人代替士兵上战场,从而实现人员的“零伤亡”。根据美联军司令部(JFCOM)的“阿尔法计划”,到2025 年,军用自主机器人将成为一种网络化、一体化的高度智能综合体,不需要人的直接参与便可投入战斗。该计划还提出,希望建立一个国防部级的办公室,以便跨军种协调整合不同的研究,联合开发无人作战计划与技术,使陆、海、空各军兵种之间、各种机器人之间可以进行通信并与人类进行互动。根据俄罗斯研究机构的推测,美军也已经在制定未来大量使用军用机器人系统实施合同作战的构想。

俄罗斯国防部机器人技术科研试验总中心主任S·波波夫近期也撰文认为,未来战争及武装冲突的特点和趋势决定,军用机器人将发挥决定性作用。军用机器人将参与战争的全过程,对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必须将新技术运用到军用机器人的研发当中,不断推动武装力量的“机器人化”。

这轮由智能化无人武器装备带来的作战样式的变革被一些学者称为是“第三次战争革命("third revolution in warfare")”。这也说明,在不远的将来,智能化无人战争将最终导致作战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二、研究智能化无人作战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作战效能

在无人化战争中,人工智能是无人作战系统作战效能的“倍增器”。随着人工智能“智力”水平的提升,以强人工智能为“大脑”的空战无人机,将学习大量优秀人类飞行员空战的经验,通过模拟人类决策过程来“思考”和采取行动,自主规划航路、控制飞行、搜索目标、处理海量数据、识别不同武器装备、自动判定威胁程度、自主决策行动;加之无人机与有人机相比所具有的大过载、长航时和隐形等优势,使得无人机将会称霸未来空中战场,成为有人战机的可怕对手。

在陆战场上,军用机器人可以执行抵近侦察、精确引导、精确打击、毁伤评估、潜行突袭、定点清剿、物资输送、通信中继和电子干扰、核生化及爆炸物处理等多种作战任务,代替人在高危险环境中完成各种任务,并具有后勤保障依赖度低、持续作战能力强等优势,能有效提高作战行动的灵活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对保存有生力量、提高作战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带动民用人工智能装备与产业的发展

智能化无人机器人是智能化无人战争的基本手段,而智能化无人机器人的研发又涉及自动控制、传感识别、远程通信、远程控制、机器学习、集群化联网、大数据分析、无人平台技术等多个科技领域,这些领域的突破又会带动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与无人化战争相伴而生的反无人化作战设备,则涉及目标识别、通信阻断、目标打击与截获等多种技术,这些技术也都在民用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

因此,根据业内专家预测,人工智能、机器人及相应的智能制造等产业,将是继房地产、汽车、个人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产业之后推动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此外,智能化无人机器人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无尽可能。从目前来看,智能机器人的应用空间也只受人们想象空间的限制。

正是由于智能化无人系统在民事部门有着无限广阔的应用空间,因此鼓励民间资本、技术和人才进入该领域,也是推动智能化无人系统(包括军用智能化无人系统)进步的重要举措。

(三)有利于降低军队运营与维持成本

智能化无人装备在研制、试验阶段,可能成本较高,但一旦研制成功、实现量产并列装部队后,就会因其高效率、少人力、无训练、无需安置、批量维护、无伤亡赔偿等原因,维持与使用成本都较低。而使用士兵,则由征募、训练、维持、退役、安置等引起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则很高。

根据美国的一项研究,F-22每小时的运营成本是68362美元,而捕食者每小时的运营成本却只有3679美元,而后者除了空对空作战以外,基本上可以完成前者可以完成的所有使命。此外,智能化无人装备降低了军人伤亡的风险,减少军人的数量,在作战时对后勤保障的要求也降低了,这都将大大节约并降低军队运营及作战的成本和代价。

三、智能化无人战争对国防资源配置的影响

国防资源配置是为眼前及未来的战争服务的,因此战争及战争形态是引导国防资源配置的“指南针”和“风向标”。智能化无人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引起战争形态、战略、战术的变革,而这又将直接引起国防战略、军力结构、组织编成、武器研发、装备采办、人员招募与训练、后勤保障等资源配置方向及配置方式的调整与变革。因此我们必须及早研究智能化无人战争这种未来作战新样式对国防资源配置的影响,以便为“备战打赢”做好准备。

(一)智能化无人战争对国防安全战略的影响

国防安全战略是引导国防资源配置的“总蓝本”。随着智能化无人技术与装备的发展以及智能化无人战争的到来,世界各国也都纷纷加入到争夺这一未来战场“新的制高点”的竞争中。为了统合各种资源,美国先后发布了《2030年的人工智能与生活》、《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人工智能与国家安全》等报告,从战略层面指导国家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及装备的发展。俄罗斯也发布了《2025年前发展军事科学综合体构想》,强调人工智能系统不久将成为决胜未来战场的关键因素。而目前,国内对智能化无人作战平台在未来战争中的应用与定位尚不明确,导致研制方向不清晰,进而导致国内科研机构只能从研制方的想象中来估计未来作战运用的可能性,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这对我国应对未来智能化无人战争是不利的。

为此,我国也当尽快制定并颁布实施《国家人工智能技术及装备发展战略》,以统筹军地人工智能技术、装备和产业的发展,推动技术研发、装备制造、武器研发、后勤保障、军事训练、国防动员等领域智能化无人技术与装备的协调发展;制定军民通用的人工智能技术标准,推进人工智能在军民间的相互转化与运用;建立人工智能发展数据库、专家库,绘制人工智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路线图,培养人工智能技术骨干,为加快发展最新智能技术提供智力支撑;等等。

(二)智能化无人战争对国防研发投入的影响

对智能化无人战争的研究至少应包括这样三个方面:智能化无人战争的作战样式开发、智能化无人技术与装备的开发以及反智能化无人武器装备系统与技术的开发。

智能化无人作战样式及反智能化无人作战样式的开发研究是先导。要加大投入,研究开发智能化无人战争及反智能化无人战争的作战样式,通过实验、验证、作战模拟、兵棋推演、实战演习、专家论证等多种方式对未来的智能化无人作战样式进行探索,并以此界定智能化无人技术和装备及反智能化无人技术和装备的开发方向和路径,并通过对智能化无人战争样式的研究引导国防建设规划的制定,进而引导武装力量、军队编成的变革及国防资源的配置调整。

智能化无人作战技术及装备的开发是关键。机器人的智能化问题是无人战争的重大挑战。要开发设计一款性能更高、智能化程度更好、成本更低的智能化无人装备,涉及能源、通信、微电子、数学、电脑技术、光电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技术等多个学科。任何一个学科出现短板,整体研发水平就会大受影响。目前,要提高无人作战系统的效能,必须解决多项关键技术问题,为此,必须增加研发投入并持续加大投入。早在2013 年3 月,美国即发布新版《机器人技术路线图:从互联网到机器人》,阐述了包括军用机器人在内的机器人发展路线图,决定将巨额军费投向军用机器人研制,使美军无人作战装备的比例增加至武器总数的30%,未来三分之一的地面作战行动将由军用机器人承担。2013 年,俄罗斯国防部也成立了机器人技术科研实验中心,专门负责领导俄罗斯军队军用机器人的研发生产。

反智能化无人作战技术及装备的开发是后盾。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开发智能化无人作战所需的技术和装备,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加大力度开发无人化武器装备防御系统,提高部队在反无人化作战中的反制能力。无人化武器装备与无人化武器装备防御系统就如“矛”与“盾”的关系,我们既要对敌开展无人化战争,同时又要防御敌人的无人化武器装备。智能化无人战争对防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加大投入,研发防御智能化无人武器的系统及技术。

此外,我们还要组建相应机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三)智能化无人战争对军力结构及组织编成的影响

智能化无人装备的研发不仅改变了作战样式,而且对军队的力量结构和组织编成也产生巨大影响。原来有人的武器装备和部队现在被无人的武器装备和部队所替代,如无人机替代有人机、无人潜艇替代有人潜艇、无人航母替代有人航母,从而出现了无人化空军、无人化海军、无人化陆军,无人化空天部队等。联合作战就变成了后方操纵人员同时操控各种智能化无人装备、组成无人作战集群向地方发起联合攻击。这不仅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减少了伤亡人数,同时也使得各军种间的界线变得模糊,因为操纵这些装备的人员可能就是同一班人马,这帮人马所具备的素质、能力、技能也非常接近。对军方而言,现在需要的就是研发、使用与维护各种智能化无人装备的人员。参与前方作战的是各种智能化无人作战武器,而后方需要的就是各种无人化装备的操纵人员。此时军队的力量结构、体制编成、作战空间都是高度一体化的。

随着智能化无人作战兵团的出现,也会对军队的组织编成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我们是否应考虑组建无人作战兵团、无人有人混编军团、无人集群联合作战兵团呢?例如,在2014 年12 月,俄军就宣布将在每个军区和舰队中组建独立的军用机器人连,到2025 年机器人装备将占整个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的30%以上。

(四)智能化无人战争对武器装备采办的影响

智能化无人战争需要更多的智能化无人作战系统和武器装备,这就需要军方在军品采办中打破偏好传统武器装备的惯性,而增加智能化无人武器装备采办的比重,减少传统武器装备采办的比重。在武器装备采办过程中,要考虑哪些装备最有可能会在被智能化无人装备替代,从而减少其采办数量,把节省下来的经费用于开发和采办更多更好的智能化无人装备。美国发表的《21世纪战略技术》一文断言:“20世纪地面作战的核心武器是坦克,21世纪则很可能是军用机器人。” 2017年,沙特就一次性地向中国采购了十亿美元的军用无人机和其生产线,加上配套的武器装备,购买总费用高达一百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在预见未来的基础上调整我国国防采办的方向,把智能化无人系统的研发、制造、采办、使用与维护等纳入军队预算。

目前阶段,智能化无人设备大部分都还相当昂贵,无论是进口或自行研制都需要花费巨额资金。俄罗斯国防部就设想,要通过改变国防采办重点,使俄军在2025年,整个武器和军事装备中机器人所占的比重要达到30%。为实现这一构想,国防工业委员会组建了“机器人技术实验室”跨部门工作组,将其作为订购方、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之间的管理中心和一体化平台。

(五)智能化无人战争对军人招募与训练的影响

作战样式的改变直接催生军队的转型,而军队的转型又对军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又直接影响到军人的招募与训练。智能化无人战争中的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舰船等,一方面替代了许多传统的、由士兵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又需要技术人员研究开发、操作使用、维护支持这些智能化无人作战装备。这样传统飞行员、步兵、侦察兵、潜艇士兵则会被研发、操作这些无人装备的技术人员所替代。显然,军队在军人招募方面也要做出相应改变:一方面,要增加高技术人员的招募,另一方面,则要减少那些任务可以由智能化无人装备完成的人员招募。例如,如果无人战斗机能够完成舰上弹射起飞、拦阻降落、与有人机轮流着舰以及自主加油,那么对飞行员的招募就可适当减少。

可以预见,随着智能化无人技术的发展,军人的数量会逐渐减少,但对军人的素质要求会大大提高。而这些智能化无人装备的研发、使用人员往往也是无人智能商业系统开发与应用市场上的“抢手货”,他们在商业市场上的收入也较高,这也增加了这类人才的招募、维持、保有难度。

智能化无人装备操作员的训练方式,也与传统的一线作战人员不同。如对军人的体能要求可能会降低,而对军人掌握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的要求会提高,对操控智能化武器和指挥控制系统的能力要求也会提高。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军人的训练内容。

(六)智能化无人战争对后勤保障的影响

在有人战争的形态下,部队作战时间,受到人员体力、补给通畅程度等条件的制约。而在无人化战争中,作战机器人不会生病、受伤,不知疲惫、不怕牺牲……,只要装满燃料,即可实现长时间执勤、战斗,对常规后勤保障的要求会降低;另一方面,无人化带来战争空间的扩大,对于战场数据链与战场通信的要求也会提高。无人装备智能程度再高,也需要与指挥中枢进行互动,一旦通信受到干扰,无人装备的效能就会大打折扣。

智能化无人装备不仅对后勤保障的质和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直接催生后勤保障方式的变革。智能化无人分拣、智能化无人装载、智能化无人运输、智能化无人分配、智能化无人仓储等等,都将是未来后勤保障的新常态,后勤保障部门也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革。

当然,智能化无人战争的真正到来还需要突破很多技术障碍,但假以时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智能化无人战争终将不断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研究新型战争形态对国防资源配置的影响,通过战争需求牵引、资源配置保障、做好应对之策。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否则视为侵权。
主办单位: 中关村融鼎军民融合智能装备协会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116号嘉豪国际中心D座2层 邮编: 100097
电话总机:010-58930618    传真:58930618    E-mail:znzx2017@163.com    www.zgcrd.org.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 6060 335

官方微信公众号